2010年6月4日 星期五

98(2)古典詩選共同筆記(2010.04.30)

一、杜甫的生平介紹:

杜甫,字子美,唐玄宗先天元年生於河南鞏縣瑤灣村。這位被後世稱為詩聖、詩史的大詩人,他的早年時期是活在大唐盛世,由此可知,少時慣於這種安寧的杜甫,對於後來安史之亂的劇變,有多麼刻骨銘心的痛楚,也導致了他中晚年的作品多在回憶開元的太平盛世,在《唐宋詩舉要》第482頁的〈歷歷〉一詩,開頭就寫道:「歷歷開元事,分明在眼前」,早年天下太平,百姓豐衣足食的開元盛事,杜甫仍歷歷在目。以下關於杜甫生平只挑幾點重要的事項粗略介紹。再回到開元時期,玄宗開元五年,杜甫六歲時,曾觀公孫大娘舞〈劍氣滓脫〉;又於開元十三年,杜甫十四歲時曾於崔滌宅聽李龜年歌,這兩件事皆成為了杜甫晚年詩作的題材(〈公孫大娘弟子舞劍氣行〉與〈江南逢李龜年〉)。

接著進入玄宗天寶年間,有別於開元時期的平順,天寶年間除了是大唐社稷的巨大轉變之外,也是杜甫人生的轉捩點。天寶元年居洛陽的杜甫,於天寶九年春復至長安,生計漸困。冬作〈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當時三十九歲的他,作品自此開始有了自傳性的色彩,潦倒又不得志的杜甫也因此寫下了「紈袴不餓死,儒冠多誤身」這樣憤慨的詩句。天寶十一年,杜甫四十一歲,這年他在長安與高適、岑參等同登慈恩寺塔作〈同諸公登慈恩寺塔〉。慈恩寺是當時進士及第必去之地,進士們登上塔並且在上頭題名,而杜甫與岑參等人登塔時皆未取得功名,所以不夠格在塔上題名,他們只能登上慈恩寺,抒己不得志之懷。再來進入整個唐代由盛轉衰的關鍵,玄宗天寶十四年,安祿山叛變,造成唐代一蹶不振的安史之亂發生。此時杜甫四十四歲,原在長安,秋時往奉先省親,十月訪長安,十一月復往奉先省親,作〈自京赴奉先縣咏懷五百字〉。隔年,也就是天寶十五年,杜甫二月自奉先返長安,四月赴奉先,攜家至白水依舅氏崔頊,六月又攜家避至鄜州羌村。在當時戰亂的緊急狀況之下,杜甫攜家到處避禍,無所安居。同年八月,肅宗即位於靈武,該年也正是肅宗至德元年。聽聞此消息的杜甫,懷著一顆憂國憂民的心,隻身前往,也就在趕往靈武的途中,被叛軍所擒。送至長安。

肅宗至德二年,杜甫人被叛軍幽囚在長安,在這春暖花開的季節,他卻被困於長安,不知家人生死,也看不到自己和這個國家的未來,憂愁焦慮的不安之情圍繞著他,此時他作了〈哀江頭〉與〈春望〉等詩。同年四月逃至鳳翔,謁肅宗,十一月攜家返長安。以上大抵是開元天寶年間的記事。上元元年,春,杜甫建草堂於成都浣花溪畔,自此作了一系列的成都作品。

接著,唐代宗大歷元年,杜甫五十五歲,夏初移居夔州。作〈秋興八首〉、〈詠懷古蹟五首〉等詩;隔年,於夔州作〈公孫大娘弟子舞劍氣行〉,此詩與大歷五年,杜甫五十九歲時作的〈江南逢李龜年〉,皆呼應了他早年幼時所遇所見的人事物,也就是開元盛唐的回憶。杜甫年輕時活在盛世,而在夔州時,他的作品充滿了回憶。另外,詩中的公孫大娘弟子,與原為貴族樂工的李龜年為何又離開他們原鄉,流浪他處呢?由當時環境來看,他們正是為了避禍逃難,才流落四方。杜甫不只以個人角度記錄社會,他也以他人的角度去反映整個時代的情況,也因此,在宋代人眼中,杜甫的夔州詩是無可取代的。大歷五年,冬,杜甫自潭州赴岳州,作絕筆詩〈風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奉呈湖南親友〉,這位偉大的詩人就這麼卒於舟中,享年五十九歲。

本次課程老師暫且只是概括性的講述,因此我們的整理也較為簡略,請同學詳見講義p.46~48頁的杜甫年表。

二、杜甫簡歷、作文特色及作品

一)杜甫年表(各時期的作品)
【玄宗肅宗代宗】
1)玄宗:獻三大禮賦、
2)天寶十一年(已有動亂的徵兆):同諸公登慈恩寺塔、兵車行、麗人行
3)天寶十四年,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十一月復奉先縣,攜帶妻與子【自京赴奉先詠懷】
4)被賊軍逮捕,送往長安【月夜】【春望】
5)肅宗:逃出長安,任左拾遺
6)不久為房官辯護,惹怒肅宗,【北征】,十一月歸長安
7)赴秦州【秦州雜詩】十月,48歲之後再也沒有回過長安了
8)十二月赴成都,在成都建草堂【春秋喜與】
9)赴夔州【秋興八首】

二)杜甫作品:奉贈葦丞右函丈二十二韻、字京奉先詠懷縣500字、遊樂園,哀江頭、曲江二首、江南逢李龜年、同諸公登慈恩寺塔(對照嵾參)、書摩崖碑後、秋興八首
三)杜甫作品中常呈現自傳性的手法,自京奉先詠懷500字
四)杜甫稱為詩史,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在追究為什麼會造成當今如此的原因,用追究的態度使得歷史變得有深度,所以其詩呈現出(1)以記者的筆法(2)大歷史(3)個人史(4)當代史,尤其在大歷史何現代史中更以回憶實錄的筆法更具體的描繪出來

(一)書摩崖碑後
黃魯直(庭堅)十首之一:書摩崖碑後
1) 摩崖二字,把山崖摩平然後刻字
2) 其刻文為大唐中興頌,大唐中興頌內容是元結的文章,但是顏真卿的字
3) 其詩意義為在中興頌下想中興
4)
春風吹船著浯溪 扶藜上讀中興碑
平生半世看墨本 摩挲石刻鬢成絲
明皇不作苞桑計 顛倒四海由祿兒
九廟不守乘輿西 百官已作鳥擇棲
撫軍監國太子事 何乃趣取大物為
事有至難天幸爾 上皇跼蹐還京師
內間張后色可否 外間李父頤指揮
南內淒涼幾苟活 高將軍去事尤危
臣結春秋二三策 臣甫杜鵑再拜詩
5) 黃庭堅雖與杜甫處在不同的時代,但不管是在宋代晚期還是在唐代晚期,其政治都非常的灰暗,而產生了異代同感,也因為擔憂而與杜甫有所共鳴
6) 撫軍監國太子事 何乃趣取大物為,所指責的是「【你卻取而代之】,是一個時代的難堪,叫你看管國家,你卻取而代之。隱涉肅宗的即位」
7) 表面為歌頌,卻隱含了對時局的不滿

三、杜甫的作品

(一)杜甫《哀江頭》

天寶十四年安史亂起,次年兵至長安而玄宗入蜀,太子於靈武即位,改元至德,是為唐肅宗。杜甫心繫國事速由鄜州趕回靈武卻在道途中被叛兵所獲,送回長安。看著一片兵馬亂相自己卻是無能為力,在某一春日,詩人隻身潛入位於舊日皇家用地的曲江邊,獨自哀悼,面對著渾不知人事胚變的新柳鮮綠依舊,遂引發發了無盡的故國哀思。
杜詩中出現過的《樂遊園》中的遊園,《哀江頭》中的曲江頭,以及《曲江二首》中的曲江都是同個地點,同為,追念故國之所處。

少陵野老吞聲哭,春日潛行曲江曲。江頭宮殿鎖千門,細柳新蒲為誰綠?
對比上前些年的獨立蒼茫自有詩,對上連哭都不能盡情釋放的現下景況實是倍增淒涼。而細柳新蒲為誰綠?正與岑參的“亭樹不知人去盡,春還發舊時花。”不謀而合。

憶昔霓旌下南苑,苑中萬物生顏色。朝陽殿裏第一人,同輦隨君侍君側。
輦前才人帶弓箭,白馬嚼囓黃金勒。翻身向天仰射雲,一箭正中墜飛翼。
明眸皓齒今何在? 血污遊魂歸不得。

清仇兆鰲評此段為「此憶貴妃遊苑事,極言盛時之樂。」而如果將此段中的「朝陽殿裏第一人,同輦隨君侍君側。」顯見其所指為楊貴妃。以部份代替全體,用字精簡,高度的概括及鮮明的形象為本詩重要特色,朝陽殿裏第一人寫貴妃的專寵,白馬一句可見其奢華,而翻身仰射下了雙飛翼莫不暗指玄宗和貴妃的情愛。明眸皓齒僅四自足可見其美艷,而血污遊魂句寫貴妃馬嵬坡之死,清渭東流劍閣深寫戀人生離死別。這是以充分的歷史做背景才能可能完成的精鍊。

清渭東流劍閣深,去住彼此無消息。人生有情淚沾臆,江水江花豈終極!
黃昏胡騎塵滿城,欲往城南忘(望)南(城)北。
王西樵曰:『清渭以下唱嘆出之,筆力高不可攀。』亡者和生者竟是再不能互通消息,情淚沾濕了襟口,終至情景完全交融「江水江花豈終極!」纏綿之情盡處又是極目遠眺,令人回味無盡。

此詩可與白居易的《長恨歌》作個比較。雖然所採用的歷史事件相同,但是寫作背景(《長恨歌》就晚了十五年,而且兩位作者當下的心境也是截然不同)、中心思想(《哀江頭》重寫史,《長恨歌》主抒情)、寫作手法(《哀江頭》用字極為簡鍊,短短二十句呈現盛衰生死以及杜甫沉痛的感慨;《長恨歌》以長詩鋪寫的方式表現悲與美的特質)都各有其特色。

(二)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1]

*自傳色彩
(例: 甫昔少年日,早充觀國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紈褲不餓死,儒冠多誤身[2]。
紈褲子弟不會餓死,有才德的讀書人,不能獲得施展才德的機會。

丈人試靜聽,賤子請具陳。
丈人請您試著靜聽,容我這卑賤的人把事情說清楚。

甫昔少年日,早充觀國賓。
從前當我還是青年的時候,早就充當有用的觀國之賓。(指曾應進士科)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讀書超過一萬卷,提起筆來寫文章如同有神通。

賦料揚雄敵,詩看子建親。
辭賦估計可以比美揚雄,詩歌看來跟曹植相接近。

李邕求識面,王翰願卜鄰。
李邕(文學家、書法家)要求見面,王翰(著名詩人)願意結為鄰居。

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
自認為才學相當特出,很快就會坐上重要的官位。

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要使皇帝達到唐堯、虞舜般的聖明。

此意竟蕭條,行歌非隱淪。
不料我的理想竟遭泠落,被迫陪著貴要們詩酒宴遊。

騎驢十三載,旅食京華春[3]。
騎驢到長安已有十三年,旅居寄食在繁華的京都。

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
早晨去敲扣富兒的大門,傍晚隨肥馬的後塵。

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4]。
吃喝殘留的酒食,處處使我心頭隱藏著悲哀辛酸

主上頃見徵,欻然欲求伸。
不久皇上下詔書徵召,忽然使我感覺到壯志能伸了。

青冥卻垂翅,蹭蹬無縱鱗。
可是我卻像大鳥剛飛上藍天,又垂下了雙翅,失勢的角沒能跳過龍門。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
十分愧對您對我的重視,也十分瞭解您對我的真誠。

每於百僚上,猥誦佳句新。
您常常在官僚們的集會上,吟誦我的好詩佳句。

竊效貢公喜,難甘原憲貧。
我自比貢禹為王吉在位般的欣喜,實在不甘心於原憲般有道而貧困生活。

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我怎能內心怏怏不平?只是來回奔跑而徘徊不進。

今欲東入海,即將西去秦。
如今想要斷絕做官,到江海隱遊,即將離開西秦。

尚憐終南山,回首清渭濱。
我還愛憐著終南山,並回頭眺望渭水之濱。

常擬報一飯,況懷辭大臣。
常常想報答那一飯之恩,更何況情意滿懷的來告別大臣。

白鷗沒浩蕩,萬里誰能馴。
我將像白鷗隱遊海上,出沒在浩蕩大海,翱翔萬里,有誰能約束制馴。

※註
[1]. 此詩有杜甫自傳性的色彩。
[2].「紈褲不餓死,儒冠多誤身。」有生氣之感。
[3].「騎驢三十載,旅食京華春。」說他看過十三年來的長安。
[4].「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說出依附他人的心理寫照。

(三)樂遊園(苑)歌 課本p199(安史亂前作,作於天寶十年/西元751年)

原文:
樂遊古園[1]崒[2]森爽,煙綿碧草萋萋長。公子華筵勢最高[3],秦川對酒平如掌[4]。
長生木瓢示真率,更調鞍馬狂歡賞。青春波浪芙蓉園,白日雷霆夾城仗。
閶闔晴開詄蕩蕩,曲江翠幙排銀牓。拂水低回舞袖翻,緣雲清切歌聲上。
卻憶年年人醉時,只今未醉己先悲。數莖白髮那拋得?白罰深杯亦不辭。
聖朝亦知賤士醜,一物自荷皇天慈。此身飲罷無歸處,獨立蒼茫自詠詩[5]。

[1]. 樂遊園的園,是指皇室的公園,是只有考上功名的進士才能受邀進入。
園的位置,長安志記載:「萬年縣,樂游廟在縣南八里,亦曰樂游原。」
[2]. 崒,危高之意。
[3]. 「公子華宴勢最高」:宴飲,主角卻不是杜甫,杜此時不得志。
[4]. 「秦川對酒平如掌」:這句是從高處看長安。
[5]. 「獨立蒼茫自詠詩」:冷眼看待盛世的繁華。

※此詩可對照 〈奉贈韋左承丈二十二韻〉課本p40
1.兩首詩的時間點都差不多。
2.都有抒發杜甫不得志的狀況。
3.自傳性色彩。

98(2)古典詩選共同筆記(2010.04.16)

謝朓出生於世家之中,勢必受政治情勢所影響,為求自保而告發岳父王敬則謀反。謝朓於宣城任上遊賞山水,此又為郡守又遊覽的模式受日後白居易、王維等依循→事君又仕隱史家范曄(著有後漢書),為謝朓母親之弟,因此,謝朓的文學造詣,受到了范曄的良好影響。

竟陵王與文人交相唱和,號為「竟陵八友」,內中最有名的如沈約、謝朓等,他們強調作詩需要有四聲八病的聲韻要求,因此,在謝朓的詩句中,謝靈運的山水詩模式為之一改,將其變為八句,並且時有對仗,這是日後律詩的雛形謝朓強調:「好詩如彈丸,圓美流轉。」

謝朓〈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橋詩〉
江路西南永,歸流東北鶩。天際識歸舟,雲中辨江樹。
旅思倦搖搖,孤遊昔已屢。既歡懷祿情,復協滄洲趣。
囂塵自茲隔,賞心於此遇。雖無玄豹姿,終隱南山霧。

懷祿情:當官
滄洲:江湖隱居處
囂塵:建康
玄豹:比喻的一種,雖然自己沒有那麼高的選擇,但還是能終隱南山。

謝朓〈觀朝雨詩〉
朔風吹飛雨,蕭條江上來。既灑百常觀,復集九成台。
空濛如薄霧,散漫似輕埃。平明振衣坐,重門猶未開。
耳目暫無擾,懷古信悠哉。戢翼希驤首,垂流畏曝鰓。
動息無兼遂,歧路多徘徊。方同戰勝者,去翦北山萊。

「朔風吹飛雨,蕭條江上來」這意向歷代詩人常寫,如蘇軾、黃庭堅等,但表達最清楚者,當推謝朓。
九成台:高處
平明:一大早
耳目暫無擾:遠離塵囂
懷古信悠哉:心有了空間,能在古人之中找到自己
懷古:從顏氏家訓的作者嚴之推身上來的,他勉勵子姪要多看古書
歧路:退隱或作官兩條選擇
曝鰓:(鯉魚躍龍門)跳不過的魚只能曝鰓,奄奄一席→比喻自己去翦北山萊:退隱之意

懷古信悠哉→謝朓,嚴子陵
嚴子陵:「誰為古今殊,異世可同調」追尋自己生命的典範。

謝朓〈暫使下都夜發新林至京邑贈西府同僚詩〉
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徒念關山近,終知返路長。
秋河曙耿耿,寒渚夜蒼蒼。引領見京室,宮雉正相望。
金波麗鳷鵲,玉繩低建章。驅車鼎門外,思見昭丘陽。
馳暉不可接,何況隔兩鄉。風雲有鳥路,江漢限無梁。
常恐鷹隼擊,時菊委嚴霜。寄言罻羅者,寥廓已高翔。

此詩開展了謝朓詩中的另一面

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這兩句與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卻望并州是故鄉"有相同的意境
終知返路長:要回到南京很漫長
麗:明亮
鳷鵲、建章:宮殿名
昭丘:荊州楚昭王之墓
馳暉不可接,何況隔兩鄉:從荊州到健康的路線是由西往東,所以看不到太陽的東昇西落(因為路線相背馳)
鷹隼:都是大鳥,隼比鷹體型略小,比喻小人,將自己比喻成小鳥
羅網:張網,捕小鳥(謝朓)的意思
寥廓已高翔:已經飛走,離開荊州回到建康

南朝留給唐朝的山水詩最大的禮物是:風和景,風是指空氣(氣氛和氛圍)景=影,光的流轉變化等的
例如:秋河曙耿耿→月光

謝朓〈晚登三山還望京邑詩〉((望鄉詩,跟王粲的登樓賦有異曲同工之妙))
灞涘望長安,河陽視京縣。白日麗飛甍,參差皆可見。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喧鳥覆春洲,雜英滿芳甸。去矣方滯淫,懷哉罷歡宴。佳期悵何許,淚下如流霰。有情知望鄉,誰能鬢不變。

灞涘望長安:化用王粲的七哀詩首一裡的兩句「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長安」
河陽視京縣:化用潘岳某首懷鄉詩的其中兩句「引領望京室,山川渺離異0」
飛甍:建康裡的華麗宮殿
余:通「餘」,剩下
綺:有顏色彩布
澄江:晚上的光線
練:白布
英:花,代表春天
滯淫:後來的羈旅,滯淫為當時用法。無法回家之意,有王粲的影子

李白〈金陵城西樓月下吟〉
金陵夜寂涼風發,獨上高樓望吳越。白雲映水搖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歸,古來相接眼中稀。解道澄江淨如練,令人長憶謝玄暉。

古來相接眼中稀:從古至今投緣的人很少。
相接:投緣
解道澄江淨如練:引自謝朓的詩「澄江靜如練」

李白〈拜登宣城謝朓北樓〉
江城如畫裏,山曉望晴空。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

橘柚:秋天才有的植物,屈原作品流傳後常見,江南地區特有的水果。
秋色老梧桐:蕭瑟
謝公:謝朓

日後,李陽冰在為李白所寫的墓誌銘中,說李白「晚愛謝家山水」

98(2)古典詩選共同筆記(2010.04.09)

清王士禎有詩云:「青蓮才筆九卅橫……一生低首謝宣城。」這說明了傲視群倫的李白,心中依然存著一位令他仰慕不已的對象。而能讓這位千古天才「低首」的,正是這位鼎鼎大名的「謝宣城」,也就是南朝齊的大詩人謝朓(464~499)。他以短短三十六年的生命,創做了許多風格清麗、流轉的詩作,並被譽為竟陵八友之一,對後世造成了深遠的影響。至少李白就是一個例子。

李白常在他的詩作中表現出對謝朓的懷想,例如其有詩云:「三山懷謝朓,水澹望長安。」三山指的是京口三山,地楚宣州,是前往南京的必經之途。李白到了這裡懷想起曾經在此為官的謝朓,因此這裡的「長安」記是李白所不斷懷念的長安,也同時指涉了謝朓在失意時所不能忘懷的國都建業(南京)。或許,因為李白自身擁有與謝朓相同的失意感,並且又親臨謝朓曾經行走過的腳跡,興起了一種惺惺相惜之思,進而引發了無限敬佩之意。

謝朓之所以能夠受到唐朝詩人的重視,主要可以從兩個面向來看。自古代以來,地方太首是一項甚為忙碌且埋首世俗的職務,鮮少有人能夠像謝朓一樣,有「煙霞泉石」之癖者。憑著這點,就足以讓唐人感到仰慕不已。又另一方面,謝朓認為「好詩如彈丸」,講究聲韻之悅耳。這項主張,開啟了唐代極致的音律之美,故有人稱之為「唐調之首」(胡應麟語)。從這兩個角度來看,也就能夠理解李白何以對他如此的崇敬。謝朓的詩作,現今存世者,不算少數,可以在《謝宣城集》或《先秦漢為六朝詩》中覓得,共存有五言詩一百零六首、樂府詩三十七首。

李白受到謝朓較多影響的在於樂府,山水詩則另受謝靈運影響。謝朓在某個部分而言是可以與謝靈運互相參照的,謝靈運之寫永嘉,正可以與謝朓寫宣城形成一個對比。不過今天的重點著重在謝朓,所以對於謝靈運,在此先不多談。

唐代詩人對於他們的偶像選擇,正可看見他們的生命情懷。杜甫的眼界也剛好可以和李白做一個比較,身處於同樣一個時代,杜甫崇敬的是庾信,一個充滿懷鄉愛國憂思的詩人,而李白卻選擇了一個極端「漂亮」的人物,聰明早慧,年少有才的謝朓。李白的性格、情調,於焉得到顯現。

另外,李白常常直接在作品裡表露景仰,當他與謝朓的步伐重疊之時,總會興發感懷,來個「向大師致敬」。因此我們常可以在他的詩中找到這類的題目,如:〈宣州謝朓樓別校書叔雲〉(舉要p.188)、〈秋登謝朓樓北〉(舉要p.452)、〈謝公亭〉(舉要p.188)、〈獨酌懷謝朓〉、〈金陵城西樓月下吟〉等。

以下以解析〈宣州謝朓樓別校書叔雲〉為例: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俱懷意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髮弄扁舟。

這是一首李白風格相當明顯的詩,關鍵在於他是一首雜言的作品。但即使在一首個人風格明顯的詩作中,他仍不能忘記要提起他心目中的偶像謝朓。其中的「蓬萊文章建安骨」一句,是以「骨」字來形容建安時期的文學作品,而「中間小謝」指的就是謝朓,李白則用了「清發」二字來定位,這正呈現了李白對時代詩風變化的觀察。值得一提的是,鍾嶸在《詩品》裡對於謝朓的評價就不如李白對於他的重視。鍾嶸把他列為中品,認為他「善自發詩端,而末篇多躓,此意銳才弱也。」開頭不錯,然不善於結尾,這可能是鍾嶸不把他列入上品的原因。不過鍾嶸可能沒有想到,有一天唐人對於謝朓的詩作竟會如此嚮往,並且會對唐朝的詩壇產生那麼大的影響。可見評價這種東西會與時推移,是誰也說不準的。

這首詩還有一個可以注意的面向在於,李白以「煩憂」做為開頭,後人有注曰:「興發無端」,雖然知道這是道別之作,本來就具有一點哀愁的成分在,這是無庸置疑的,但我們能否進一步理解,或許是因為謝朓這個人的悲劇命運相似於李白,使李白身處其地,就會很自然地添增了一點千古憂思呢?這是值得我們去思考的問題。

看完了李白對謝朓的描述,可能還不足以對這個人有太多的瞭解,最好的辦法還是回到謝朓的詩中去了解他,才有可能最精準地勾勒出他的形象。只是我們在看他的詩之前,必須要先對他的生平有多一點的認識。

謝朓,自玄暉,陳郡陽夏人。生於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2),卒於東婚侯永元元年(499),年三十六。他的一輩子裡,最重要的幾個官職是:隨王鎮西功曹、新安王中軍記室、驃騎諮議、宣城太守等等。他的一生可以三十歲那年為分界。三十歲以前,他的官運亨通,分別在隨王、新安王的門下做過事;可是三十歲以後,因為捲入了宮廷的政治鬥爭,運途變得相當不順遂。自此以後,行事相當小心,以自保為原則,甚至還曾舉發過自己岳父的謀反之事。但災厄並未因而遠離,在他告發岳父王敬則謀反的隔年,仍然因為被遙光、江祐、徐孝嗣等人誣告,下獄而死,結束了他短暫精彩而充滿變化、波折的一生。

以下介紹謝朓的幾首詩,分別是:〈暫使下都夜發新林至京邑贈西府同僚〉、〈銅雀悲〉、〈觀朝雨詩〉、〈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橋詩〉。

〈一〉〈暫使下都夜發新林至京邑贈西府同僚〉:

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徒念關山近,終知返路長。秋河曙耿耿,寒渚夜蒼蒼。引領見京室,宮雉正相望。金波麗鳷鵲,玉繩低建章。驅車鼎門外,思見昭丘陽。馳暉不可接,何況隔兩鄉。風雲有鳥路,江漢眼無梁。常恐鷹隼擊,時菊委嚴霜。寄言罻羅者,寥廓以高翔。

有人說這是謝朓最美的一首詩。開頭就已經呈現出一種開闊的氣象,讓人聯想到杜甫的名句:「星垂平野闊,夜湧大江流」。「秋河曙耿耿」兩句的「曙耿耿」相當值得注意,這是一個時代現象。日人小川環素曾經提過這樣的看法:他認為魏晉南北朝開始,詩詞中長出現一些「光明」的意象。其實也不只此詩如此,謝朓的另一首詩有句云:「日華川上動,風光草際浮」也可以看見這樣的現象。第七、八句中的「引領」二字,是潘岳(247~300)的詩詞中常用的詞彙。攀越早生於謝朓大約兩百年,一生亦頗不順遂,腳跡在洛陽、河陽、懷陽之間流離,最後於夷三族的慘烈下場中,結束了他的生命。故其詩中長建「引領」之詞也並非沒有原因。謝朓算是詩壇的後來者,潘岳的詩句應該多少為他產生一點引發。第十二句的「昭丘」也必須稍微注意,這其中隱含了一些意義。楚昭王乃愛文才之君王,事實上與他所曾追隨的隨王相當相似。但受限於政治情勢,他不敢明白的表露他對隨王的崇敬,故此處其以「見昭丘」,相當隱微的暗示了對舊主的思念。第十五句的「風雲有鳥路」可以與李白〈蜀道難〉中的「西當太白有鳥道」相對比,正可以發現謝朓對李白的影響之深。詩的最後四句,是以「鷹隼」喻小人,以「時菊」喻己,並向小人們宣示,他已經遠走高飛了,那些有心機者已經無法陷他於不義了。

這首詩中有很多用詞不容易解釋,在此做個註明:鳷鵲、建章,這些都是漢朝宮殿的名稱;宮雉,指的是宮廷理的雕樑畫棟;羅罻,指網子,亦可分開來解釋,分別是小網和大網的意思。

〈二〉謝朓的詩還可以常常看見兩個大主題,是「落日」和「朝雨」,以下分舉兩例:

1.〈銅雀悲〉:

落日高城上,於光入繐帷。寂寂深松晚,寧知琴瑟悲。

銅雀臺是曹操安置歌舞藝妓們的所在,他曾經希望在他死後可以依照他生前之時,讓這些藝妓們每天在此為他歌舞。然而待他一死,曹丕便收去其中所有藝妓。而謝朓當下所見的悲劇,是齊武帝死後,政事動亂不已,沒有人會再去回顧他在世時的權威了。這或許對謝朓有不少的觸發和聯想吧。所以用落日的最後一抹光線來描寫時間過往的感傷。

2.〈觀朝雨詩〉:

朔風吹飛雨,蕭條江上來。既灑百常觀,附擊九成台。空濛如薄霧,散漫似輕埃。平明振衣坐,重門猶未開。耳目暫無擾,懷古信悠哉。戢翼希驤首,垂流畏曝鰓。動息無兼遂,歧路多徘徊。方同戰勝者,去翦北山萊。

這是一首謝朓在遠離權力核心以後,所感受到的一種暫時性的清靜,也許並不表示她在也沒有爭逐功名之心了,但至少在此刻,他慢了下來,懷古兒「悠哉」,讓心中有了一個閒適的空間可以喘息,而且也開始對魚躍龍門式的爭逐感到畏懼,因而看到了「垂流」會和怕自己成為失敗的「曝鰓」之鯉。並且在詩的最後,興起了「去翦北山萊」的退隱念頭。

〈三〉關於謝朓競逐與退隱的掙扎,可以在看一首〈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橋詩〉:

江路西南永,歸流東北鶩。天際識歸舟,雲中辨江樹。旅思倦遙遙,孤遊昔已屢。既歡懷祿情,復協滄州趣。囂塵自茲隔,賞心於此遇。雖無玄豹姿,終隱南山霧。

這並不是一首難解的詩,如「囂塵自茲隔,賞心於此遇」之類的句子,已經把他的歸隱之新表露得相當明顯。兒「天際識歸舟,雲中辨江樹」則是千古名句,值得注意。此外若有較不易理解的,那就屬「雖無玄豹姿,終隱南山霧」的「玄豹」了。此句典出《列女傳》的〈陶答子之妻〉一則。內容記載「答子治陶三年,名譽不興,家富三倍,其妻數諫不用」,他的妻子於是帶著小孩離開了他,理由是「妾聞南山有玄豹,霧雨七日不下食者,何也?欲以擇其毛而成文章也,故藏而遠害。犬彘不擇食以肥其身,坐而須死耳。玄豹之典,蓋從此來。謝朓的意思即是希望自己能如玄豹一般,不願吃食世俗的利祿功名,靜待皮毛長成,過著避世的生活,不要像那些小人們,表面上雖然日食千金,實則不擇食而肥,最後只能坐著等死。

98學年度第2學期學術演講記要(2010.06)

日期

發表人

主持人

時間

地點

題目

2010.06.01

陳列老師

黃宗潔老師

16:00-18:00

文A207

帶著自己去遠方--散文創作的可能之旅

2010.06.10

小野老師

吳儀鳳老師

10:00-12:00

文A207

文學和戲劇的魂牽夢縈

2010.06.11

   

14:00-16:00

台灣大學

第四屆人文典範的探尋學術研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