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4日 星期五

98(2)古典詩選共同筆記(2010.04.09)

清王士禎有詩云:「青蓮才筆九卅橫……一生低首謝宣城。」這說明了傲視群倫的李白,心中依然存著一位令他仰慕不已的對象。而能讓這位千古天才「低首」的,正是這位鼎鼎大名的「謝宣城」,也就是南朝齊的大詩人謝朓(464~499)。他以短短三十六年的生命,創做了許多風格清麗、流轉的詩作,並被譽為竟陵八友之一,對後世造成了深遠的影響。至少李白就是一個例子。

李白常在他的詩作中表現出對謝朓的懷想,例如其有詩云:「三山懷謝朓,水澹望長安。」三山指的是京口三山,地楚宣州,是前往南京的必經之途。李白到了這裡懷想起曾經在此為官的謝朓,因此這裡的「長安」記是李白所不斷懷念的長安,也同時指涉了謝朓在失意時所不能忘懷的國都建業(南京)。或許,因為李白自身擁有與謝朓相同的失意感,並且又親臨謝朓曾經行走過的腳跡,興起了一種惺惺相惜之思,進而引發了無限敬佩之意。

謝朓之所以能夠受到唐朝詩人的重視,主要可以從兩個面向來看。自古代以來,地方太首是一項甚為忙碌且埋首世俗的職務,鮮少有人能夠像謝朓一樣,有「煙霞泉石」之癖者。憑著這點,就足以讓唐人感到仰慕不已。又另一方面,謝朓認為「好詩如彈丸」,講究聲韻之悅耳。這項主張,開啟了唐代極致的音律之美,故有人稱之為「唐調之首」(胡應麟語)。從這兩個角度來看,也就能夠理解李白何以對他如此的崇敬。謝朓的詩作,現今存世者,不算少數,可以在《謝宣城集》或《先秦漢為六朝詩》中覓得,共存有五言詩一百零六首、樂府詩三十七首。

李白受到謝朓較多影響的在於樂府,山水詩則另受謝靈運影響。謝朓在某個部分而言是可以與謝靈運互相參照的,謝靈運之寫永嘉,正可以與謝朓寫宣城形成一個對比。不過今天的重點著重在謝朓,所以對於謝靈運,在此先不多談。

唐代詩人對於他們的偶像選擇,正可看見他們的生命情懷。杜甫的眼界也剛好可以和李白做一個比較,身處於同樣一個時代,杜甫崇敬的是庾信,一個充滿懷鄉愛國憂思的詩人,而李白卻選擇了一個極端「漂亮」的人物,聰明早慧,年少有才的謝朓。李白的性格、情調,於焉得到顯現。

另外,李白常常直接在作品裡表露景仰,當他與謝朓的步伐重疊之時,總會興發感懷,來個「向大師致敬」。因此我們常可以在他的詩中找到這類的題目,如:〈宣州謝朓樓別校書叔雲〉(舉要p.188)、〈秋登謝朓樓北〉(舉要p.452)、〈謝公亭〉(舉要p.188)、〈獨酌懷謝朓〉、〈金陵城西樓月下吟〉等。

以下以解析〈宣州謝朓樓別校書叔雲〉為例: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俱懷意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髮弄扁舟。

這是一首李白風格相當明顯的詩,關鍵在於他是一首雜言的作品。但即使在一首個人風格明顯的詩作中,他仍不能忘記要提起他心目中的偶像謝朓。其中的「蓬萊文章建安骨」一句,是以「骨」字來形容建安時期的文學作品,而「中間小謝」指的就是謝朓,李白則用了「清發」二字來定位,這正呈現了李白對時代詩風變化的觀察。值得一提的是,鍾嶸在《詩品》裡對於謝朓的評價就不如李白對於他的重視。鍾嶸把他列為中品,認為他「善自發詩端,而末篇多躓,此意銳才弱也。」開頭不錯,然不善於結尾,這可能是鍾嶸不把他列入上品的原因。不過鍾嶸可能沒有想到,有一天唐人對於謝朓的詩作竟會如此嚮往,並且會對唐朝的詩壇產生那麼大的影響。可見評價這種東西會與時推移,是誰也說不準的。

這首詩還有一個可以注意的面向在於,李白以「煩憂」做為開頭,後人有注曰:「興發無端」,雖然知道這是道別之作,本來就具有一點哀愁的成分在,這是無庸置疑的,但我們能否進一步理解,或許是因為謝朓這個人的悲劇命運相似於李白,使李白身處其地,就會很自然地添增了一點千古憂思呢?這是值得我們去思考的問題。

看完了李白對謝朓的描述,可能還不足以對這個人有太多的瞭解,最好的辦法還是回到謝朓的詩中去了解他,才有可能最精準地勾勒出他的形象。只是我們在看他的詩之前,必須要先對他的生平有多一點的認識。

謝朓,自玄暉,陳郡陽夏人。生於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2),卒於東婚侯永元元年(499),年三十六。他的一輩子裡,最重要的幾個官職是:隨王鎮西功曹、新安王中軍記室、驃騎諮議、宣城太守等等。他的一生可以三十歲那年為分界。三十歲以前,他的官運亨通,分別在隨王、新安王的門下做過事;可是三十歲以後,因為捲入了宮廷的政治鬥爭,運途變得相當不順遂。自此以後,行事相當小心,以自保為原則,甚至還曾舉發過自己岳父的謀反之事。但災厄並未因而遠離,在他告發岳父王敬則謀反的隔年,仍然因為被遙光、江祐、徐孝嗣等人誣告,下獄而死,結束了他短暫精彩而充滿變化、波折的一生。

以下介紹謝朓的幾首詩,分別是:〈暫使下都夜發新林至京邑贈西府同僚〉、〈銅雀悲〉、〈觀朝雨詩〉、〈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橋詩〉。

〈一〉〈暫使下都夜發新林至京邑贈西府同僚〉:

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徒念關山近,終知返路長。秋河曙耿耿,寒渚夜蒼蒼。引領見京室,宮雉正相望。金波麗鳷鵲,玉繩低建章。驅車鼎門外,思見昭丘陽。馳暉不可接,何況隔兩鄉。風雲有鳥路,江漢眼無梁。常恐鷹隼擊,時菊委嚴霜。寄言罻羅者,寥廓以高翔。

有人說這是謝朓最美的一首詩。開頭就已經呈現出一種開闊的氣象,讓人聯想到杜甫的名句:「星垂平野闊,夜湧大江流」。「秋河曙耿耿」兩句的「曙耿耿」相當值得注意,這是一個時代現象。日人小川環素曾經提過這樣的看法:他認為魏晉南北朝開始,詩詞中長出現一些「光明」的意象。其實也不只此詩如此,謝朓的另一首詩有句云:「日華川上動,風光草際浮」也可以看見這樣的現象。第七、八句中的「引領」二字,是潘岳(247~300)的詩詞中常用的詞彙。攀越早生於謝朓大約兩百年,一生亦頗不順遂,腳跡在洛陽、河陽、懷陽之間流離,最後於夷三族的慘烈下場中,結束了他的生命。故其詩中長建「引領」之詞也並非沒有原因。謝朓算是詩壇的後來者,潘岳的詩句應該多少為他產生一點引發。第十二句的「昭丘」也必須稍微注意,這其中隱含了一些意義。楚昭王乃愛文才之君王,事實上與他所曾追隨的隨王相當相似。但受限於政治情勢,他不敢明白的表露他對隨王的崇敬,故此處其以「見昭丘」,相當隱微的暗示了對舊主的思念。第十五句的「風雲有鳥路」可以與李白〈蜀道難〉中的「西當太白有鳥道」相對比,正可以發現謝朓對李白的影響之深。詩的最後四句,是以「鷹隼」喻小人,以「時菊」喻己,並向小人們宣示,他已經遠走高飛了,那些有心機者已經無法陷他於不義了。

這首詩中有很多用詞不容易解釋,在此做個註明:鳷鵲、建章,這些都是漢朝宮殿的名稱;宮雉,指的是宮廷理的雕樑畫棟;羅罻,指網子,亦可分開來解釋,分別是小網和大網的意思。

〈二〉謝朓的詩還可以常常看見兩個大主題,是「落日」和「朝雨」,以下分舉兩例:

1.〈銅雀悲〉:

落日高城上,於光入繐帷。寂寂深松晚,寧知琴瑟悲。

銅雀臺是曹操安置歌舞藝妓們的所在,他曾經希望在他死後可以依照他生前之時,讓這些藝妓們每天在此為他歌舞。然而待他一死,曹丕便收去其中所有藝妓。而謝朓當下所見的悲劇,是齊武帝死後,政事動亂不已,沒有人會再去回顧他在世時的權威了。這或許對謝朓有不少的觸發和聯想吧。所以用落日的最後一抹光線來描寫時間過往的感傷。

2.〈觀朝雨詩〉:

朔風吹飛雨,蕭條江上來。既灑百常觀,附擊九成台。空濛如薄霧,散漫似輕埃。平明振衣坐,重門猶未開。耳目暫無擾,懷古信悠哉。戢翼希驤首,垂流畏曝鰓。動息無兼遂,歧路多徘徊。方同戰勝者,去翦北山萊。

這是一首謝朓在遠離權力核心以後,所感受到的一種暫時性的清靜,也許並不表示她在也沒有爭逐功名之心了,但至少在此刻,他慢了下來,懷古兒「悠哉」,讓心中有了一個閒適的空間可以喘息,而且也開始對魚躍龍門式的爭逐感到畏懼,因而看到了「垂流」會和怕自己成為失敗的「曝鰓」之鯉。並且在詩的最後,興起了「去翦北山萊」的退隱念頭。

〈三〉關於謝朓競逐與退隱的掙扎,可以在看一首〈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橋詩〉:

江路西南永,歸流東北鶩。天際識歸舟,雲中辨江樹。旅思倦遙遙,孤遊昔已屢。既歡懷祿情,復協滄州趣。囂塵自茲隔,賞心於此遇。雖無玄豹姿,終隱南山霧。

這並不是一首難解的詩,如「囂塵自茲隔,賞心於此遇」之類的句子,已經把他的歸隱之新表露得相當明顯。兒「天際識歸舟,雲中辨江樹」則是千古名句,值得注意。此外若有較不易理解的,那就屬「雖無玄豹姿,終隱南山霧」的「玄豹」了。此句典出《列女傳》的〈陶答子之妻〉一則。內容記載「答子治陶三年,名譽不興,家富三倍,其妻數諫不用」,他的妻子於是帶著小孩離開了他,理由是「妾聞南山有玄豹,霧雨七日不下食者,何也?欲以擇其毛而成文章也,故藏而遠害。犬彘不擇食以肥其身,坐而須死耳。玄豹之典,蓋從此來。謝朓的意思即是希望自己能如玄豹一般,不願吃食世俗的利祿功名,靜待皮毛長成,過著避世的生活,不要像那些小人們,表面上雖然日食千金,實則不擇食而肥,最後只能坐著等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