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10日 星期三

98(1)古典詩選共同筆記(第十五週 2009.12.25)

* 拼拼地圖:岑參第一次出塞路線(玄奘西行路線)

長安→咸陽→金城(蘭州)→河西→涼州→甘州→肅州→瓜州→(敦煌)→陽關→玉門關(會隨時代移動)→疏勒河→大沙磧→火山(吐魯番盆地)→高昌→天山→銀山磧→鐵門關→安西(龜茲)(都護府)→新疆

* 〈戲題關門〉 岑參

來亦一布衣,去亦一布衣。

羞見關城吏,還從舊道歸。

→此關指的乃是潼關,此詩為開元二十二年,遠在岑參有邊塞經驗 之前寫成,後來也有人說此詩有「詩讖」之作用。

→詩讖:預視作者的一生。

98(1)古典詩選共同筆記(第十四週 2009.12.18)

高適(700~765) (開元19~21年往葪門,天寶9~10年往薊門,天寶12~14年從哥舒翰,往河西。),字達夫,渤海蓚人。舉有道科。哥舒翰表掌書記,後為蜀、彭二州刺史。進成都尹,劍南西川節度使。召為刑部侍郎,轉左散騎常侍,封渤海縣侯,卒諡曰忠。適年過五十始留意詩什,數年之間,體格漸變,以氣質自高。每吟一篇,已為好事者稱誦。開元以來,詩人之達者惟適而已。舊、新唐書皆有傳。殷璠曰:「適詩多胸臆語,兼有氣,故朝野通賞奇文。」史書說他:「恥預常科,隱跡博徒」;臺靜農說他:「高適,英雄之歌」

燕歌行并序

開元二十六年,客有從御史大夫張公出塞而還者,作燕歌行以示適,感徵戍之事,因而和焉。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 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 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 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大漠窮秋塞草衰,孤城落日鬥兵稀。 身當恩遇常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筋應啼別離後。 少婦城南欲斷腸,徵人薊北空回首。邊庭飄颻那可度? 絕域蒼茫更何有? 殺氣三時作陣雲,寒聲一夜傳刁斗。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勳。 君不見沙場征戰苦? 至今猶憶李將軍。

岑參,吳曰:「盛唐古風,李、杜之外,右丞、嘉州其傑出者。」

出塞:開元20年(遊邊)

天寶8~10年(從高仙芝,安西都護府)

天寶13~15年(從封常清,北庭都護府)

岑參的詩打開了唐詩的範圍,但不為唐人所喜歡。其於新唐書、舊唐書皆無傳記,岑參自作《感舊賦》。天寶3年(21歲)中進士。8年(26歲)從高往安西都護府。13年(31歲)從封向北庭。約55歲罷官往成都,客死。

河嶽英靈集中不以岑參邊塞詩為貴,時人以「奇」稱之。南宋陸游:「子美、太白之後,岑參一人矣。」始得重視。

戲題關門

來亦一布衣,去亦一布衣。

羞見關城吏,還從舊路歸。

出塞路程:

長安~咸陽~金城~河西~涼州~甘州~肅州~瓜州~敦煌~陽關~玉門關~疏勒河~大沙磧~火山~高昌~天山~銀山~鐵門關~安西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猶著。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澹萬里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98(1)古典詩選共同筆記(第十三週 2009.12.11)

邊塞詩從漢代開始就已存在,不過唐代詩人的心中都有一個邊塞,從初唐、盛唐到晚唐,縱使他們不全都到過邊塞。有才情的唐代詩人將邊塞詩藝術化,而且將特定的主題放大,這就是唐代邊塞詩的特色。

上星期蜀蕙老師介紹了王維等短篇的邊塞作品,這週的主題將要放在李白與杜甫的身上。

今天上課要注意的有:

1. 那個年代的詩人為什麼要寫出這些作品?

2.各首詩中孤城的意象

第一部分說的是各個詩人心中孤城(玉門關)的不同意象,這部分藉由李白的《關山月》帶出王之渙的《涼州詞》與王昌齡的《出塞》,使我們看到詩人心中的唐朝。第二部份就是李白的《戰城南》與杜甫的《兵車行》,讓我們了解到大唐盛世的興衰與戰場的血腥和殘酷。

一、唐代的孤城

1. 李白 《關山月》 (關山月為舊題)

明月出天山, 蒼茫雲海間;

長風幾萬里, 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 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地, 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色, 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 歎息未應閑。

李白的《關山月》描繪了一幅清冷蒼茫的月夜圖,將關山邊塞風光和戍邊將士思鄉情懷融入月夜高樓,表達了詩人對征人的關切和嚮往和平的思想感情。

開頭四句尤如影視文學的蒙太奇手法,將“詩題”一一化出。“關”“山”“月”三個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繫的詩的物象,奠定了全詩邊塞苦寒的蒼涼基調。“月”,出於天山雲霧間,一派雲海蒼茫、氣勢磅?、雄偉壯闊的景象。“風”,漫天遍野的大漠朔風,猶如虎嘯狼嗥,吹遍玉門關內關外,氣勢多麼龐大,異域何其粗獷。詩人巧借“長風”把“關”與“月”有機地聯繫在一起。

明月依舊、關隘依舊,而歷代的長征遠戍的男兒卻都一去不再生還。沒完沒了的戰爭,何時才能停息?因此詩人將“長風、明月、天山、玉門關”這些廣闊無垠的物象淋漓盡致地渲染,營造出雄偉壯闊而又蒼涼悲壯的意境。詩人通過對邊塞巨幅畫卷的描繪,為下文將士翹首故里編織了“思鄉”的情結。

中間四句在寫景的基礎上,抒發出“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的主旨。“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詩人引用典故,在“關山”自然邊塞風光之上迭印出沙場點兵征戰的宏大場景。據史料載:漢高祖劉邦曾領兵征戰匈奴,在白登山一帶(今山西大同市西)展開了殊死搏鬥,劉邦的將士被匈奴於此圍困了七天七夜。而青海灣一帶也是唐軍與吐蕃連年征戰之地。歷代這種無休止的戰爭使得出征將士幾乎難以生還故鄉。那無奈的開懷痛飲,也許就成為未來沙場征戰的最後訣別。此種痛苦的心情,惟有一醉解之。

最後四句描寫戰士“望歸”的愁苦心情。“戍客”“思歸”愁腸百結,望著邊塞荒涼景色,滿面愁容,難以名狀。想家中高樓上的妻子、滿頭白髮的親娘和瘦骨伶仃的兒郎,一定也在這清冷的茫茫月夜裏或站立樓頭,或折柳門前。他們舉目遠眺,思念著“我”這個也許永不能生還的征人。此情此景,似乎可以聽到他們一聲聲揪人心肺的惆悵歎息。詩人將戰士的思鄉、家人的思親融於廣闊蒼茫的景色裏,使得景因情而怨,情因景更傷。

綜觀全詩,李白用廣闊蒼茫、深沉磅?的圖景抒發戍人思鄉的意境,其實就是詩人博大的胸懷的自然流露。如果說李白的詩大多用“月”“旅”“酒”來排泄個人的憤懣的話,那麼這首寫“關”“山”“月”的詩,就表現了他關心民生、悲天憫人的另一種情操。

此詩氣勢博大,意境深遠,讀來哀婉淒涼而又雄渾悲壯,正如任華在《雜言寄李白》中所說的:“奔逸氣,聳高格,清人心神,驚人魂魄”。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405112517633

蜀蕙老師特別強調:

1.李白以廣角論述戰爭的荒謬性

2.此詩可與沈佺期<古意>互做連結

*沈佺期 《古意》

盧家少婦鬱金香,海燕雙棲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徵戍憶遼陽。

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鳳城南秋夜長。

誰為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

這首詩是用樂府題目來寫思婦愁怨的七律詩,故蘅塘退士把它編入卷六七言律詩,而不編入卷四七言樂府。詩先寫夫婦雙棲于京都,猶如海燕雙棲玳瑁之梁。然後寫到闊別十載,少婦思夫之苦。一揚一抑,其意自現。在手法上詩人借鐫環境,渲染氣氛,以烘托人物心情,達到了增強抒情色彩的效果。如以“海燕雙棲”烘托少婦獨處;以寒砧木葉、城南秋夜,烘托“十年遠戍”、“音書斷”之思愁;以“月照流黃”烘托“含愁獨不見”的愁緒。語言構思新巧,讀來清新無限。

上詩首句以盧起興,次句比夫婦相守,三四兩句寫分離景況;五六兩句,一句言塞外,一句言長安;末二句以含愁怨明月作結,精細嚴整,元氣渾然,真不可多得之作。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305100417035

2. 王之渙 《涼州詞》

黃河(沙)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據唐人薛用弱《集異記》記載:開元間,王之渙與高、王昌齡到酒店飲酒,遇梨園伶人唱曲宴樂,三人便私下約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詩篇的情形定詩名高下。結果三人的詩都被唱到了,而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所唱則為“黃河遠上白 事未必實有。但表明王之渙這首《涼州詞》在當時已成為廣為傳唱的名篇。

詩的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遊)、由近及遠眺望黃河的特殊感受,描繪出“黃河遠上白雲間”的動人畫面:洶湧澎湃波浪滔滔的黃河竟像一條絲帶迤邐飛上雲端。寫得真是神思飛躍,氣象開闊。詩人的另一名句“黃河入海流”,其觀察角度與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黃河之水天上來”,雖也寫觀望上游,但視線運動卻又由遠及近,與此句不同。“黃河入海流”和“黃河之水天上來”,同是著意渲染黃河一瀉千里的氣派,表現的是動態美。而“黃河遠上白雲間”,方向與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遠流長的閑遠儀態,表現的是一種靜態美。同時展示了廣漠壯闊的風光,不愧為千古奇句。次句“一片孤城萬仞山”出現了塞上孤城,這是此詩主要意象之一,屬於“畫卷”的主體部分。“黃河遠上白雲間”它是遠大的背景,“萬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遠川高山的反襯下,益見此城地勢險要、處境孤危。“一片”是唐詩慣用語詞,往往與“孤”連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雲”等等),這裏相當於“一座”,而在詞采上多一層“單薄”的意思。這樣一座漠北孤城,當然不是居民點,而是戍邊的堡壘,同時暗示讀者詩中有征夫在。“孤城”作為古典詩歌語彙,具有特定涵義。它往往與離人愁緒聯結在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華”(杜甫《秋興》)、“遙知漢使蕭關外,愁見孤城落日邊”(王維《送韋評事》)等等。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為下兩句進一步刻劃征夫的心理作好了準備。

詩起於寫山川的雄闊蒼涼,承以戍守者處境的孤危。第三句忽而一轉,引入楊柳》曲調,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離愁了。此句系化用樂府《橫吹曲辭.折楊柳歌辭》“上馬不捉鞭,折折楊柳枝。 蹀座吹長笛,愁殺行客兒”的詩意。折柳贈別的風習在唐時最盛。“楊柳”與離別有更直接的關係。所以,人們不但見了楊柳會引起別愁,連聽到“折楊柳”的笛曲也會觸動離恨。而“羌笛”句不說“聞折柳”卻說“怨楊柳”,造語尤妙。這就避免直接用曲調名,化板為活,且能引發更多的聯想,深化詩意。玉門關外,春風不度,楊柳不青,離人想要折一枝楊柳寄情也不能,這就比折柳送別更為難堪。征人懷著這種心情聽曲,似乎笛聲也在“怨楊柳”,流露的怨情是以問語轉出了如此濃鬱的詩意,末句“春風不度玉門關”也就水到渠成。用“玉門關”一語入詩也與征人離思有關。《後漢書.班超傳》雲:“不敢望到酒泉郡,但願生入玉門關。”所以末句正寫邊地苦寒,含蓄著無限的鄉思離情。如果把這首《涼州詞》與中唐以後的某些邊塞詩(如張喬《河湟舊卒》)加以比較,就會發現,此詩雖極寫戍邊者不得還鄉的怨情,但寫得悲壯蒼涼,沒有衰颯頹唐的情調,表現出盛唐詩人廣闊的心胸。即使寫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壯,悲涼而慷慨。“何須怨”三字不僅見其藝術手法的委婉蘊藉,也可以看到當時邊防將士在鄉愁難禁時,也意識到衛國戍邊責任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寬解。也許正因為《涼州詞》情調悲而不失其壯,所以能成為“唐音”的典型代表。

(周嘯天)

這首詩旨在寫涼州險僻,守邊艱苦。詩的首句,寫洶湧澎湃的黃河,發源於雲端,突出其源遠流長,展示邊地廣漠壯闊的風光。次句寫涼州城的戍邊堡壘,地處險要,境界孤危。 “一片”是唐詩常用詞,通常與“孤”相連用(如 “一片孤雲”、“孤帆一片”等等),這裏即“一座”的意思。三句遞轉,寫所聞。羌笛奏著《折楊柳》的曲調,勾起征夫離愁。唐時有折柳贈別的風俗,因而見楊柳而生愁,甚至聽《折楊柳》歌而生怨。關外春風不度,楊柳不青,無法折柳寄情,聽曲更生怨恨:“天寒地凍”、“征戰無期”、 “歸家無望”。然而, “怨”也罷,愁也罷,都是枉然,因而作“何須怨”。這種寬解語,著實委婉,深沉含蓄,耐人尋味,不愧為邊塞詩的絕唱。

3. 王 昌 齡 《出 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出塞》,樂府舊題,屬相和歌辭鼓吹曲。這首詩感歎沒有像李廣那樣英勇善戰而又體恤士卒的將領,以至外患頻仍,征人不還。

賞析:

明人李攀龍評此詩為唐人壓卷之作,全詩寫得聲調高昂,氣勢雄渾。

詩的開頭表現出詩人一貫的風格,非常響亮。以秦時的明月和漢時的關塞,作為萬裏長征的背景,營造一種雄渾蒼茫的意境,而且具有歷史感。戰士長征未返,教人感到哀傷,但詩人卻不接著寫愁思,希望再有龍城飛將,使胡人不敢侵擾邊境。

這是一首名作,明代詩人李攀龍曾經推獎它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清沈德潛《說詩ㄧ語》說:“‘秦時明月’一章,前人推獎之而未言其妙,蓋言師勞力竭,而功不成,由將非其人之故;得飛將軍備邊,邊烽自熄,即高常侍《燕歌行》歸重‘至今人說李將軍’也。防邊築城,起于秦漢,明月屬秦,關屬漢,詩中互文。”他這段話批評李攀龍只知推獎此詩而未言其妙,可是他自己也只是說明了全詩的主旨,並沒有點出作者的匠心。

沈氏歸納的全詩的主旨基本是對的,但這個主旨的思想是很平凡的。為什麼這樣平凡的思想竟能寫成為一首壓卷的絕作呢?原來,這首詩裏,有一句最美最耐人尋味的詩句,即開頭第一句:“秦時明月漢時關”。這句詩有什麼妙處呢?得從詩題說起。此詩題名《出塞》,一望而知是一首樂府詩。樂府詩是要譜成樂章、廣泛傳唱的,為入譜傳唱的需要,詩中就往往有一些常見慣用的詞語。王昌齡這首詩也不例外。

你看這開頭一句中的“明月”和“關”兩個詞,正是有關邊塞的樂府詩裏很常見的詞語。?獨指橫吹曲辭》裏不是就有《關山月》嗎?《樂府解題》說:“關山月,傷離別也。”無論征人思家,思婦懷遠,往往都離不了這“關”和“月”兩個字。“關山三五月,客子憶秦川”(徐陵《關山月》),“關山夜月明,秋色照孤城”(王褒《關山月》),“關山萬里不可越,誰能坐對芳菲月”(盧思道《從軍行》),“隴頭明月迥臨關,隴上行人夜吹笛”(王維《隴頭吟》),例子舉不勝舉。看清這一點之後,你就明白這句詩的新鮮奇妙之處,就是在“明月”和“關”兩個詞之前增加了“秦”、“漢”兩個時間性的限定詞。

這樣從千年以前、萬里之外下筆,自然形成了一種雄渾蒼茫的獨特的意境,借用前代評詩慣用的詞語來說,就是“發興高遠”,使讀者把眼前明月下的邊關同秦代築關備胡,漢代在關內外與胡人發生一系列戰爭的悠久歷史自然聯繫起來。這樣一來,“萬里長征人未還”,就不只是當代的人們,而是自秦漢以來世世代代的人們共同的悲劇;希望邊境有“不教胡馬度陰山”的“龍城飛將”,也不只是漢代的人們,而是世世代代人們共同的願望。平凡的悲劇,平凡的希望,都隨著首句“秦”、“漢”這兩個時間限定詞的出現而顯示出很不平凡的意義。這句詩聲調高昂,氣勢雄渾,也足以統攝全篇。詩歌之美,詩歌語言之美,往往就表現在似乎很平凡的字上,或者說,就表現在把似乎很平凡的字用在最確切最關鍵的地方。而這些地方,往往又最能體現詩人高超的藝術造詣。

(廖仲安)

這是一首慨歎邊戰不斷,國無良將的邊塞詩。詩的首句最耐人尋味。說的是此地漢關,明月秦時,大有歷史變換,征戰未斷的感歎。二句寫征人未還,多少兒男戰死沙場,留下多少悲劇。三、四句寫出千百年來人民的共同意願,冀望有“龍城飛將”出現,平息胡亂,安定邊防。全詩以平凡的語言,唱出雄渾豁達的主旨,氣勢流暢,一氣呵成,吟之莫不叫絕。明人李攀龍曾推獎它是唐代七絕壓卷之作,實不過分。

*比較:

《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全詩以空間描寫孤城孤立於中土的意象。

《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全詩以時間描寫孤城的意象。

*以上的詩可和李白的《子夜四時歌》中的<秋歌>做連結

李白《子夜四時歌》

*子夜春歌

秦地羅敷女,采桑綠水邊。

素手青條上,紅妝白日鮮。

蠶飢妾欲去,五馬莫留連。

語譯:

陜西有一個叫做羅敷的女子,在綠水邊採桑。她雪白的手映襯在青嫩

的枝條上,穿了一身紅豔的衣裳與白日爭輝。現在蠶兒飢餓,我也要

回去了,太守啊!請你不必再駕著車子徘徊了。

【註解】:

1.子夜吳歌:子夜歌屬樂府的吳聲曲辭。

2.「秦地」句:秦地,指今陝西省關中地區。

3.「紅妝」句:女子盛裝後非常艷麗。

4.「五馬」句:貴人莫要在此地留連。

【賞析】:

這首詩吟詠羅敷女的故事,讚揚她不為富貴移。這首為春歌,用採桑起興。

*子夜夏歌

鏡湖三百里,菡萏發荷花 。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

回舟不待月,歸去越王家。

語譯:

在鏡湖方圓三百里內,菡萏逐漸綻放成荷花;五月西施到湖邊採蓮,

人們為爭看西施而把若耶溪畔都阻住了。你不必辛苦採蓮,等待月亮

出來才回船,因為妳就要被挑選入越王宮中了。

【註解】:

1.鏡湖:又名鑒湖、賀監湖,在今浙江省紹興縣東南,唐時為賀知章的采地。

2.菡萏(han4)(dan4):荷花。

3.「人看」句:觀看采荷女子的人多得使若耶溪都顯得狹窄起來。

4.「歸去」句:西施被越王選入宮廷,一去不復返。

【賞析】:

這首詩是「夏歌」,以荷花起興。借西施來感歎天下人都重視美色。唐李陽冰評論說:「太白恥作鄭、衛語,其言多似天仙之辭,凡所著述,每多諷興。」

*子夜秋歌

長安一片月,萬戶擣衣聲 。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

語譯:

今夜長安城頭一片月色,耳邊經常聽得家家戶戶的擣衣聲;

秋風吹不散我心中的愁緒,因為我總是思念的玉門關上的丈夫阿!

不知什麼時候才能蕩平胡虜呢?那時他就不必再去遠征了。

【註解】:

1.長安:指唐代國都長安。

2.搗衣:將洗過的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木杵搗去鹼質。這裡指人們準備寒衣。

3.「總是」:指搗衣的婦女思念遠在邊關的丈夫的情思。

4.玉關:即玉門關。

5.虜:對敵方的蔑稱。

6.良人:丈夫。

【賞析】:

全詩寫征夫之妻秋夜懷思遠征邊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結束戰爭,親人好團聚。前四句寫秋月皎潔,秋日裡的搗衣聲隨處可聽,秋風陣陣吹不盡,後兩句由思念引出祝福與祈求,表達了希望早日結束戰爭的心聲。雖未直寫愛情,卻字字滲透真摯情意;雖無高談時局,卻又不離時局。吳昌祺評論說:「萬戶砧聲,風吹不盡,而言其情則同,亦婉而深矣。」

*子夜冬歌

明朝驛使發,一夜絮征袍 。

素手抽鍼冷,那堪把剪刀 。

裁縫寄遠道,幾日到臨洮。

語譯:

明天一早驛駛就要出發了,我一整夜趕製征袍;雙手連抽針都會冷了,

更何況是拿剪刀。我將征衣裁縫好要寄送到遠方,然而何時才會到臨洮呢?

【註解】:

1.「明朝」句:繹站的送信使者明天早上出發。

2.「絮(xu4)」:動詞,在衣服、被褥鋪墊棉花。

【賞析】:

這首詩是「冬歌」,借驛使引發全詩。作者描述婦女在冬夜緊張地裁縫,為戍邊的親人趕製棉衣,忘記了自己的寒冷。劉全白評論說:「白性倜儻,善賦詩,尤工古歌。才調逸邁,往往興會屬辭,古人之善詩者亦不逮。」

資料來源 http://arandon.cstock.com.tw/archiver/?fid-6.html

二、唐代的戰場

1.李白《戰城南》

戰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烏可食。

為我謂烏,且為客豪。野死諒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

水深激激,蒲葦冥冥。梟騎戰鬥死,駑馬徘徊鳴。

梁築室,何以南,梁何北,禾黍不獲君何食。

願為忠臣安可得,思子良臣。

良臣誠可思,朝行出攻,莫不夜歸。

*城:意指長城。

*李白的戰城南呈現一種暴力的視覺感。

漢代的民歌《鼓吹鐃歌十八曲》中,有「戰城南」曲,為哀悼戰死將士之作:

戰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烏可食。為我謂烏,且為客嚎……

【在城的南邊作戰,死在城廓的北邊。戰死荒野,無以為葬,只好任烏鴉來啄食了!請替我告訴烏鴉,在啄食之前,為我「啊」的哭叫一聲吧……】

這首古老的民歌,描寫的情景很淒慘,充分表露出漢朝為擴張領土,給百姓所帶來的苦難慘況。

李白也曾以相同的詩題,寫了一首樂府:

去年戰,桑乾源;今年戰,蔥河道。

【去年,在桑乾河的源頭打仗;今年又沿著蔥嶺河的河道作戰。(「桑乾河」發源於山西省,是流經北平西方的河川;帕米爾高原,又名「蔥嶺」,從蔥嶺流向新疆省的河,叫做蔥嶺河,簡稱「蔥河」。)】

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在桑乾河的源頭,與突厥發生戰爭;天寶六年(747),又在蔥嶺河流域,與吐蕃兵戎相見。烽火可謂連綿不斷。

洗兵條支海上波,放馬天山雪中草。

【打完了仗,在地中海清洗武器上的血跡,同時,又在天山山脈的雪地中牧馬備戰。(條支:地中海東岸的敘利亞;天山:新疆省的山脈;洗兵:清洗武器;放馬:為準備下一次戰爭而牧馬。)】

萬里長征戰,三軍盡衰老。

【連連出征,轉戰萬里,三軍將士都已逐漸老邁衰疲了。】

匈奴以殺戮為耕作,古來唯見白骨黃沙田。

【匈奴年年進犯,恣意屠殺,一如農人年年下田耕作一樣的稀鬆平常。自古以來,邊境一帶的田地,但見白骨黃沙,了無綠意。】

秦家築城備胡處,漢家還有烽火燃。

【秦朝築長城是為了抵禦匈奴,唐代卻還繼續在那兒燃起烽火。(「漢」,在唐詩中,指的是唐朝。)】

烽火燃不息,征戰無已時。

【烽火不停的燃燒,戰爭沒有停歇的時候。】

野戰格鬥死,敗馬號鳴向天悲。烏鳶啄人腸,銜飛上掛枯樹枝。

【野戰中,士卒格鬥戰敗致死,失去主人的馬,仰天悲鳴。烏鴉和禿鷹,啄食戰死者的腸子,又銜著腸子起飛,將它掛在乾枯的樹枝上。】

士卒塗草莽,將軍空爾為。乃知兵者是凶器,聖人不得已而用之。

【士兵慘死在荒郊野地,將軍獨自一人也束手無策了。至此方知,兵器是凶器,賢明者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會去動用。(《老子》第三十一章:「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兵者,指刀槍。亦可引申為無故挑起戰爭或指好大喜功,為擴大版圖而引發戰火。)】

按唐玄宗追求邊功,自天寶改元以後,連年和吐蕃、突厥、回紇、奚、契丹等進行戰爭,特別是天寶八載(西元749)哥舒翰攻取吐蕃所據石堡城(今青海西寧市西南),唐兵戰死者數萬人;十載(西元751)因石堡依附吐蕃,派高仙芝率兵三萬人往討,石國又乞援於大食,仙芝軍與大食軍相遇於坦邏斯(今蘇俄奧里阿塔附近),大敗,士卒死亡殆盡。命鮮于仲通伐南詔,又大敗於瀘南,士卒死者六萬人。同年安祿山攻契丹,全軍六萬人覆沒。耗費國家大量財力,邊境長期不得安寧。邊將邀功,虛報戰績;士卒遠征,生離死別。

這殘酷的事實,使李白怵目驚心,因而寫下了這首敘事詩,沿用漢時舊題原意,作進一步發揮,卻帶有濃厚的抒情性。事與情交織成一片,節奏鮮明;情與事配合得和諧,自然起伏。富有歌行奔放的氣勢,顯示出李白的獨特風格。《六韜》說:「聖人號兵為凶器,不得已而用之。」全詩以此語作結,點明主題,而這句論斷性的語句,是從歷史和現實的慘痛經驗中提煉出來的,有畫龍點睛之妙,使全詩意旨豁然,更顯出「詩仙」為文的高妙處。

《戰城南》一詩中抒發的詩人的情懷:

「戰 城南」一詩通過描寫戰場屍鴻遍野、戰士客死異鄉而無人為之招搖的悲慘畫面,控訴戰爭的殘酷,也表達了對逝去戰士的哀悼。同時,詩中藉描述戰時交通往來受 阻、禾黍不獲的情況,抒發作者對戰爭禍害百姓生活的痛恨,帶出他對國家社稷的擔憂及對良臣明君的渴求。可見,本詩蘊含了詩人豐富的情感,可分為以下四點詳 細說明。

第一、控訴戰爭的殘酷。首先,本詩以「戰城南,死郭北」開頭,略去戰爭過程,一開首就直接向讀者展露戰爭的結果---死亡,城南、郭北,戰事牽涉之廣,死傷之慘烈。詩人這般緊湊的鋪排反映出他對殘酷戰爭的憤恨;另外,從「野死不葬烏可食」一句中我們可以看出戰士們死後不但沒有無妥善的安置,還會被野禽啄食,一個「可」下得甚為慘烈,語含諷刺,充分表現出詩人憤激之情, 也足見戰爭的血腥無情;再者,詩人用「水深激激,蒲葦冥冥,梟騎戰鬥死,駑馬徘徊鳴。」一句營造出一個荒涼、淒清的戰場氣氛:一派死寂、物是人非,側面烘 托出戰爭為國家、為人民帶來的痛苦及悲哀,進一步渲染了戰爭的殘酷;最後,詩人以「朝行出攻,暮不夜歸」結尾,呼應首句,深化戰爭的不二結果---死亡,詩人再次提及戰爭的速戰速亡,足見他對戰爭塗毒無辜生靈的痛恨。總而概之,詩人在本詩中為戰爭塑造了一個恐怖、殘酷的形象,並多番提及戰爭的結果,反映出他對戰爭的不滿、怨憤。

第二、詩人悼念、憐憫陣亡戰士。首先,從「野死不葬烏可食」一句中可見戰士們死後無葬身之地,還要承受任禽獸魚肉的屈辱,表現出戰爭的冷酷,也看出詩人對死去戰士的同情;另外,「為我謂烏:『且為客豪,野死諒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 一句,詩人想像死去戰士開口請求烏鴉為之招魂,戰士客死沙場已十分慘烈,更淪落到求助於冷酷的、不通人性的烏鴉,故作豪邁慨語,使這種悲壯的情狀更顯蒼涼 淒惋,可見詩人對戰士深深的憐憫;再者,詩人透過環境描寫:「水深激激,蒲葦冥冥,梟騎戰鬥死,駑馬徘徊鳴」,一草一木都顯得悲涼幽深,劫後餘生的駑馬在 荒野上哀鳴更像是為逝去戰士而哭泣,一生一死的對比,在異常淒愴的氣氛下,進一步渲染詩人對戰士的哀悼之情;最後,「思子良臣,良臣誠可思」一句流露出詩 人對陣亡戰士的讚美,賦予他們「良臣」的美譽,並表示哀悼。總而概之,詩人通過對戰場及戰士死後狀況的直接描寫、結合想像的手法,並配合環境渲染,使戰士 的死顯得淒慘悲切,進而表達對他們的同情及哀悼。

第三、指摘戰爭破壞人民正常生活。首 先,「梁築屋,何以南?何以北?」一句顯示軍事建設起在橋樑上,交通受阻,東西不通,可見戰爭已引致人民生活的不便;另外,從「禾黍不獲君何食?」可見, 由於大量壯丁被徵召服兵役,同時田原被闢為戰場,以致莊稼失收,連君主都無食可食,更遑論人民,可見戰爭破壞了人民生活的飽;再者,「願為忠臣安可 得?」暗示了人民生活朝不保夕,為糊口難免鋌而走險,以致社會秩序混亂,國家動盪不安;最後,「梟騎戰鬥死,駑馬徘徊鳴」中以「馬」喻人也喻物,不僅是勇 猛的駿馬戰亡,精銳的兵士壯丁、優良的物資器械也在戰爭中大量喪失,只餘下劣馬、老弱婦孺等尚在。反映戰爭對人民在經濟層面的禍害。總而概之,詩人從日常 起居、社會秩序、經濟等方面分析了戰爭對人民生活的影響,反映出詩人對此的抨擊。

第四、表達詩人對良臣的渴求及對國家社稷的關心。詩 人在描述了戰爭的殘酷及對人民的禍害後,痛心疾首,引發「思子良臣,良臣誠可思」的情感,表達了他期望國家能有良臣輔政,改變戰爭下民不聊生的慘況。一個 「誠」字把詩人的感情表現得極為深刻,顯示詩人真摯的期盼。從而亦可推論出,詩人心繫社,在危難中仍期盼國家能在良臣輔佐下重歸安穩,可見他愛國的感 情。

總結而言,本詩以戰爭為題材,從不同層次分析戰爭的禍害,層層深化詩人對戰爭的痛恨,雖然他沒有直言對戰爭的不滿,但有力的揭露卻把情感含蓄地展現出來。本詩情感深沉豐富,不流於表面,多方面的剖析引發讀者深思,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

http://www.epochtimes.com/b5/9/1/15/n2397396.htm

http://believe1011.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2016833

2.杜甫《兵車行》 (創體)(雜言七言作品)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

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雲霄。

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雲點行頻。

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

去時裡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戌邊。

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

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

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

況復秦兵耐苦戰,被驅不異犬與雞。

長者雖有問,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

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

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

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

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

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

天寶以後,唐王朝對西北、西南少數民族的戰爭越來越頻繁。這連年不斷的大規模戰爭,不僅給邊疆少數民族帶來沉重災難,也給廣大中原地區人民帶來同樣的不幸。

據《資治通鑒》卷二百一十六載:「天寶十載四月,劍南節度使鮮於仲通討南詔蠻,大敗於瀘南。時仲通將兵八萬,……軍大敗,士卒死者六萬人,仲通僅以身免。楊國忠掩其敗狀,仍敘其戰功。……制大募兩京及河南北兵以擊南詔。人聞雲南多瘴癘,未戰,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應募。楊國忠遣御史分道捕人,連枷送詣軍所。……於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聲振野。」這段歷史記載,可當作這首詩的說明來讀。而這首詩則藝術地再現了這一社會現實。

「行」是樂府歌曲的一種體裁。杜甫的《兵車行》沒有沿用古題,而是緣事而發,即事名篇,自創新題,運用樂府民歌的形式,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難生活。

詩歌從驀然而起的客觀描述開始,以重墨鋪染的雄渾筆法,如風至潮來,在讀者眼前突兀展現出一幅震人心弦的巨幅送別圖:兵車隆隆,戰馬嘶鳴,一隊隊被抓來的窮苦百姓,換上了戎裝,佩上了弓箭,在官吏的押送下,正開往前線。征夫的爺娘妻子亂紛紛地在隊伍中尋找、呼喊自己的親人,扯著親人的衣衫,捶胸頓足,邊叮嚀邊呼號。車馬揚起的灰塵,遮天蔽日,連咸陽西北橫跨渭水的大橋都被遮沒了。千萬人的哭聲匯成震天的巨響在雲際迴盪。「耶娘妻子走相送」,一個家庭支柱、主要勞動力被抓走了,剩下來的儘是些老弱婦幼,對一個家庭來說不啻是一個塌天大禍,怎麼不扶老攜幼,奔走相送呢?一個普通「走」字,寄寓了詩人多麼濃厚的感情色彩!親人被突然抓兵,又急促押送出征,眷屬們追奔呼號,去作那一剎那的生死離別,是何等倉促,何等悲憤!「牽衣頓足攔道哭」,一句之中連續四個動作,又把送行者那種眷戀、悲愴、憤恨、絕望的動作神態,表現得細膩入微。詩人筆下,灰塵瀰漫,車馬人流,令人目眩;哭聲遍野,直衝雲天,震耳欲聾!這樣的描寫,給讀者以聽覺視覺上的強烈感受,集中展現了成千上萬家庭妻離子散的悲劇,令人觸目驚心!

接著,從「道旁過者問行人」開始,詩人通過設問的方法,讓當事者,即被征發的士卒作了直接傾訴。

「道旁過者」即過路人,也就是杜甫自己。上面的淒慘場面,是詩人親眼所見;下面的悲切言辭,又是詩人親耳所聞。這就增強了詩的真實感。「點行頻」,意思是頻繁地徵兵,是全篇的「詩眼」。它一針見血地點出了造成百姓妻離子散,萬民無辜犧牲,全國田畝荒蕪的根源。接著以一個十五歲出征,四十歲還在戍邊的「行人」作例,具體陳述「點行頻」,以示情況的真實可靠。「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武皇」,是以漢喻唐,實指唐玄宗。杜甫如此大膽地把矛頭直接指向了最高統治者,這是從心底迸發出來的激烈抗議,充分表達了詩人怒不可遏的悲憤之情。

詩人寫到這裡,筆鋒陡轉,開拓出另一個驚心動魄的境界。詩人用「君不聞」三字領起,以談話的口氣提醒讀者,把視線從流血成海的邊庭轉移到廣闊的內地。詩中的「漢家」,也是影射唐朝。華山以東的原田沃野千村萬落,變得人煙蕭條,田園荒廢,荊棘橫生,滿目凋殘。詩人馳騁想像,從眼前的聞見,聯想到全國的景象,從一點推及到普遍,兩相輝映,不僅擴大了詩的表現容量,也加深了詩的表現深度。

從「長者雖有問」起,詩人又推進一層。「長者」,是征夫對詩人的尊稱。「役夫」是士卒自稱。「縣官」指唐王朝。「長者」二句透露出統治者加給他們的精神桎梏,但是壓是壓不住的,下句就終究引發出訴苦之詞。敢怒而不敢言,而後又終於說出來 ,這樣一闔一開,把征夫的苦衷和恐懼心理,表現得極為細膩逼真。這幾句寫的是眼前時事。因為「未休關西卒」,大量的壯丁才被征發。而「未休關西卒」的原因,正是由於「武皇開邊意未已」所造成。「租稅從何出?」又與前面的「千村萬落生荊杞」相呼應。這樣前後照應,層層推進,對社會現實的揭示越來越深刻。這裡忽然連用了幾個短促的五言句,不僅表達了戍卒們沉痛哀怨的心情,也表現出那種傾吐苦衷的急切情態。這樣通過當事人的口述,又從抓兵、逼租兩個方面,揭露了統治者的窮兵黷武加給人民的雙重災難。

詩人接著感慨道:如今是生男不如生女好,女孩子還能嫁給近鄰,男孩子只能喪命沙場。這是發自肺腑的血淚控訴。重男輕女,是封建社會制度下普遍存在的社會心理。但是由於連年戰爭,男子的大量死亡,在這一殘酷的社會條件下,人們卻一反常態,改變了這一社會心理。這個改變,反映出人們心靈上受到多麼嚴重的摧殘啊!最後,詩人用哀痛的筆調,描述了長期以來存在的悲慘現實:青海邊的古戰場上,平沙茫茫,白骨露野,陰風慘慘,鬼哭淒淒。寂冷陰森的情景,令人不寒而慄。這裡,淒涼低沉的色調和開頭那種人聲鼎沸的氣氛,悲慘哀怨的鬼泣和開頭那種驚天動地的人哭,形成了強烈的對照。這些都是「開邊未已」所導致的惡果。至此,詩人那飽滿酣暢的激情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唐王朝窮兵黷武的罪惡也揭露得淋漓盡致。

《兵車行》是杜詩名篇,為歷代推崇。它揭露了唐玄宗長期以來的窮兵黷武,連年征戰,給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災難,具有深刻的思想內容。在藝術上也很突出。首先是寓情於敘事之中。這篇敘事詩,無論是前一段的描寫敘述,還是後一段的代人敘言,詩人激切奔越、濃郁深沉的思想感情,都自然地融匯在全詩的始終,詩人那種焦慮不安、憂心如焚的形象也彷彿展現在讀者面前。其次在敘述次序上參差錯落前後呼應,舒得開,收得起,變化開闔,井然有序。第一段的人哭馬嘶、塵煙滾滾的喧囂氣氛,給第二段的傾訴苦衷作了渲染鋪墊;而第二段的長篇敘言,則進一步深化了第一段場面描寫的思想內容,前後輝映,互相補充。同時,情節的發展與句型、音韻的變換緊密結合,隨著敘述,句型、韻腳不斷變化,三、五、七言,錯雜運用,加強了詩歌的表現力。如開頭兩個三字句,急促短迫,扣人心弦。後來在大段的七字句中,忽然穿插上八個五字句,表現「行人」那種壓抑不住的憤怒哀怨的激情,格外傳神。用韻上,全詩八個韻,四平四仄,平仄相間,抑揚起伏,聲情並茂。再次,是在敘述中運用過渡句和習用詞語,如在大段代人敘言中,穿插「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雲點行頻。」「長者雖有問,役夫敢申恨?」和「君不見」、「君不聞」等語,不僅避免了冗長平板,還不斷提示,驚醒讀者,造成了迴腸蕩氣的藝術效果。詩人還採用了民歌的接字法,如「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雲霄」。「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雲點行頻」等,這樣蟬聯而下,纍纍如貫珠,朗讀起來,鏗鏘和諧,優美動聽。最後,採用了通俗口語,如「耶娘妻子」、「牽衣頓足攔道哭」、「被驅不異犬與雞」等,清新自然,明白如話,是杜詩中運用口語非常突出的一篇。前人評及此,曾這樣說:「語雜歌謠,最易感人,愈淺愈切。」這些民歌手法的運用,給詩增添了明快而親切的感染力。(鄭慶篤)。

http://0492801699.com.tw/discuz/redirect.php?tid=2963&goto=lastpost

*杜甫的反映出鄴城之亂的一組詩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

三別: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

*新安吏

客行新安道,喧呼聞點兵。

借問新安吏,縣小更無丁。

府帖昨夜下,次選中男行。

中男絕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獨伶俜。

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

莫自使眼枯,收汝淚縱橫。

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

我軍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豈意賊難料,歸軍星散營。

就糧近故壘,練卒依舊京。

掘壕不到水,牧馬役亦輕。

況乃王師順,撫養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僕射如父兄。

詩譯:

客人走在新安道上,只聽得一片點兵的喧叫聲。

借問新安的縣吏,才知道是縣太小,已經沒有成年的壯丁。

昨夜軍府下來帖子,其次要選不夠成丁之年的中男去服役。

中男太矮小了,怎麼能守王城?

胖男孩還有母親去送,瘦男孩獨自孤苦零丁。

白水在日暮時向東流去,青山都回蕩著一片哭聲。

不要把眼睛哭乾了,收起你們縱橫的眼淚吧!

就是兩眼哭乾露出骨頭,天地終究是無情的呵!

我軍要攻取相州,早晚盼望能收復失地。

誰知賊軍難料,兩軍軍營各自潰散。

你們參軍後,在離舊陣地不遠的地方取用存糧,士兵操練也在洛陽附近。

挖掘戰壕還不到出水的深度,放馬的差使也很輕鬆。

更何況王師是順應天意的,撫養士兵愛護備至。

送行時不要再哭出血了,僕射郭子儀對待士兵會像父兄一樣慈愛。

賞析:這首詩是寫不夠當兵年齡的「中男」被徵,詩人既表示深切的同情,又無可奈何地加以勸慰。

補充:大唐武德七年規定,男女始生為黃,四歲為小,十六為中,二十一為丁,六十為老。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踰牆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聽婦前致詞:三男夜城戍,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唯有乳下孫。

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

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詩譯:

黃昏時份,我投宿石壕村,夜裡聽到有官吏來捉人。

老翁趕快跳牆逃,老婦出去看大門。

小吏喊聲多憤怒,老婦哭聲多悲苦。

聽我老婦進一言:三兒都是鄴城卒。

一個兒子捎信來,兩個兒子新戰死。

活人暫且偷殘生,死者從此長別離。

家裡再也沒有人,只有吃奶的小孫兒。

孫子的母親還沒走,可是出門卻沒有遮身的裙。

老太婆雖然力氣衰,還請連夜跟您走,

趕到河陽服兵役,還能勉強給部隊做早餐。

夜久不再聞人語,似乎只有抽泣聲。

天明後,我告辭上路去,獨與老翁相道別。

賞析:這首詩說的是一戶農家的壯丁已被徵盡,只剩衰弱無力的老婦應門,尚且不免被抓走的悲慘遭遇。詩中純以聽覺寫事寫人,手法十分別緻。

補充:

1.「有吏夜捉人」的”人”本應為”民”,不過因為當時為了避免冒犯李世民,固民用人字替代。

2.此詩不僅描寫當時的史事,更反映了唐祚岌岌乎哉。

潼關吏

士卒何草草,築城潼關道。

大城鐵不如,小城萬丈餘。

借問潼關吏,修關還備胡。

要我下馬行,為舉指山隅。

連雲列戰格,飛鳥不能逾。

胡來但自守,豈復憂西都?

丈人視要處,窄狹容單車。

艱難備長戟,千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戰,百萬化為魚。

請囑防關將,慎勿學哥舒。

詩譯:

士兵們多麼辛苦,在潼關道上築城。

大城比鐵還要堅固,小城也有萬丈高。

借問潼關的守吏,說是修關為了防備胡寇。

邀請我下馬走走,為我指看山勢:「戰柵連接如雲,飛鳥都不能越過。

胡兵來了只要自己守得住,哪裡還用擔憂西都的安危。

丈人看那險要之處,窄得只能容一輛車通過。

艱難時只要奮起長戟,自古以來就是一夫當關,萬夫莫入的。」

可惜,桃林塞一戰多麼可悲,百萬軍民變成了黃河裡的魚!

請囑咐守關的將軍,千萬別學哥舒那樣出關迎敵,最後落得大敗吶。

賞析:這首詩寫鄴城敗後,官軍又在潼關修工事,以防洛陽失守。詩人認為潼關利於堅守,告誡守將以當初失守潼關的哥舒翰為戒。

新婚別

兔絲附蓬麻,引蔓故不長。

嫁女與征夫,不如棄路旁。

結髮為君妻,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別,無乃太匆忙。

君行雖不遠,守邊戍河陽。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養我時,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歸,雞狗亦得將。

君今往死地,沈痛迫中腸。

誓欲隨君去,形勢反蒼黃。

勿為新婚念,努力事戒行。

婦人在軍中,兵氣恐不揚。

自嗟貧家女,久致羅襦裳。

羅襦不復施,對君洗紅妝。

仰視百鳥飛,大小必雙翔。

人事多錯迕,與君永相望。

詩譯:菟絲附在蓬麻上,牽引的枝蔓自然長不了。

把女兒嫁給征夫,不如拋棄在路旁。

雖然成為您的結髮妻子,但還沒有睡暖您床上的蓆子。

晚上結婚,早晨就要告別,豈不是太匆忙?

您走得雖然不遠,只是到河陽去守邊。

但我的身份還沒明確(古代婦女出嫁三天,才算成婚,名分才定)。

怎麼能拜見公婆?父母撫養我的時候,日夜要我深居閨房。

生了女兒總要出嫁,就是雞狗也得跟著過。

您現在去的是九死一生的戰場,沉痛壓迫著我的心腸。

發誓要隨您去,可是形勢反復多變,往往事與願違。

請您不要為新婚猶豫牽掛,努力當兵打仗。

有婦女在軍隊裡,士兵的鬥志不會強。

自嘆窮人家女子,好不容易才準備了結婚穿的綢短衣。

綢衣以後決不再穿,對著您洗掉臉上的紅妝。

仰看天上的百鳥飛翔,無論大小都是成雙成對。

人事總是這樣不如意,今後只能與您永遠相望。

賞析:這首詩用第一人稱,新嫁娘一面自怨命苦,一面又激勵丈夫好好為國立功,並表示了忠貞不渝的愛情。這首詩採用比興手法,很有漢樂府古詩的韻味。

無家別

寂寞天寶後,園廬但蒿藜。

我里百餘家,世亂各東西。

存者無消息,死者委塵泥。

賤子因陣敗,歸來尋舊蹊。

行久見空巷,日瘦氣慘淒。

但對狐與貍,豎毛怒我啼。

四鄰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鳥戀本枝,安辭且窮棲。

方春獨荷鋤,日暮還灌畦。

縣吏知我至,召令習鼓鼙。

雖從本州役,內顧無所攜。

近行止一身,遠去終轉迷。

家鄉既蕩盡,遠近理亦齊。

永痛長病母,五年委溝谿。

生我不得力,終身兩酸嘶。

人生無家別,何以為蒸藜。

詩譯:天寶以後,農村寂寞荒涼,家園裡只剩下蒿草蒺藜。

我的鄉里百餘戶人家,因世道亂離都各奔東西。

活著的沒有消息,死了的已化為塵土。

因為鄴城兵敗,我回來尋找家鄉的舊路。

在村裡走了很久只見空巷,日色無光,一片蕭條淒慘的景象。

只能面對著一隻隻豎起毛來向我怒號的野鼠狐狸。

四鄰還剩些什麼人呢?只有一兩個老寡婦。

宿鳥總是留戀著本枝,我也同樣依戀故土,

哪能辭鄉而去,且在此地棲宿。

正當春季,我扛起鋤頭下田,到了天晚還忙著澆田。

縣吏知道我回來了,又徵召我去練習軍中的騎鼓。

雖然在本州服役,家裡也沒什麼可帶。

近處去,我只有空身一人,遠處去終究也會迷失。

家鄉既已一片空蕩,遠近對我來說都是一樣。

永遠傷痛我長年生病的母親,死了五年也沒有好好埋葬。

她生了我,卻得不到我的服侍,母子二人終身忍受辛酸。

人活在世上卻無家可別,這老百姓可怎麼當?

賞析:這首詩是說,鄴城敗後還鄉無家可歸、重又被徵的軍人,通過他的遭遇反映出農村的凋敝荒蕪。

垂老別

四鄰未寧靜,垂老不得安。

子孫陣亡盡,焉用身獨完。

投杖出門去,同行為辛酸。

幸有牙齒存,所悲骨髓乾。

男兒既介胄,長揖別上官。

老妻臥路啼,歲暮衣裳單。

孰知是死別,且復傷其寒。

此去必不歸,還聞勸加餐。

土門壁甚堅,杏園度亦難。

勢異鄴城下,縱死時猶寬。

人生有離合,豈擇衰盛端!

憶昔少壯日,遲回竟長嘆。

萬國盡征戍,烽水被岡巒。

積屍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鄉為樂土,安敢尚盤桓!

棄絕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詩譯:

四邊戰亂沒有平定,老人都不得安寧。

子孫既已全部陣亡,何用再保全自己?

扔下拐杖出門從軍,同行的人都為我心酸。

幸虧牙齒還在,所悲的是骨髓已經枯乾。

男兒既已穿上盔甲,就此作揖告別官長。

老妻躺在路邊啼哭,冬天已經到了衣裳還很單薄。

誰知道這就是死別?仍為老妻的淒寒而心傷。

此去必定無法歸來,還聽她勸我多多加餐。

聽說土門的城壁十分堅固,敵軍要從杏園渡河也很困難。

形勢和鄴城不同,就是要死期限也還算寬。

人生總有離合悲歡,哪能選擇壯年或老年?

想起當初少壯之時,不由得徘徊長嘆。

到處都在打仗,烽火遍佈山巒。

屍體堆積熏腥了草木,血流成河染紅了平原。

何方還有樂土,哪裡還敢留戀故鄉?

從此要與我的茅屋永訣,五臟六腑都為之崩塌。

賞析:這首詩寫一個暮年從軍的老翁,與老妻訣別時相互憐惜、相互勸慰的悲慘情景。

http://www.wretch.cc/blog/annie1013/19465987

98(1)古典詩選共同筆記(第十二週 2009.12.04)

*王維

王維在三十七歲左右,跟隨崔希逸的幕府到安西(今東北一帶),雖然當時並沒有打仗,但王維因此有了實際的邊塞經驗,而觸發他寫作邊塞詩的靈感。

〈隴頭吟〉p141 -142

長城少年遊俠客,夜上戍樓看太白。

隴頭明月迥臨關,隴上行人夜吹笛。

關西老將不勝愁,駐馬聽之雙淚流。

身經大小百餘戰,麾下偏裨萬戶侯。

蘇武纔為典屬國,節旄空盡海西頭。

「隴頭」為今日河北一帶。「長城」指的是邊關一帶,有的版本也作「長安」。「關西老將」原指李廣,在此被用來指稱年老的將士。「隴上行人」是被派到邊疆守關的士卒。

這首詩是用樂府古題所作的,屬於王維前期作品。詩中用「關」、「月」、「笛」這些邊塞的典型物色,巧妙地綰合少年的壯懷和老將的悲哀。主要人物為「關西老將」,從歷史的深度上寫出一代代志士不斷重蹈壯志難酬的遭遇,同時用蘇武的實例寄寓了對關西老將深刻的同情,諷刺统治階級的賞罰不公等政治黑暗面,反映出詩人對社會政治的關注,立意精警而意味深長,讀來倍感悲凉鬱憤。

〈老將行〉p143 -145

少年十五二十時,步行奪取胡馬騎。

射殺山中白額虎,肯數鄴下黃鬚兒。

一身轉戰三千里,一劍曾當百萬師。

漢兵奮迅如霹靂,虜騎崩騰畏蒺藜。

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

自從棄置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

昔時非箭無全目,今日垂楊生左肘。

路旁時賣故侯瓜,門前學種先生柳。

蒼茫古木連窮巷,寥落寒山對虛牖。

誓令疏勒出飛泉,不似潁川空使酒。

賀蘭山下陣如雨,羽檄交馳日夕聞。

節使三河募年少,詔書五道出將軍。

試拂鐵衣如雪色,聊持寶劍動星文。

願得燕弓射大將,恥令越甲鳴吾君。

末嫌舊日雲中守,猶堪一戰立功勳。

詩人在詩中塑造了一個一心為國,英勇善戰的老將軍形象。他年輕時英勇無比,無端被棄置不用也没有消沉,仍然心繫國事。當戰事再次爆發,他不計前嫌,披掛上陣,為國立功。全詩大量用典,「射殺山中白額虎」用的是周處的典故;「黃鬚兒」指的是曹彰;「願得燕弓射大將」即是用了李周翰的典故;「莫嫌舊日雲中守」是馮唐的典故。詩中也採用鋪敘的方法,刻畫了老將軍的形象,結構嚴謹,語言感人。

〈老將行〉脫胎於《史記˙李廣列傳》,用的是唐代新樂府題。和〈隴頭吟〉一樣,兩首詩皆敘述老將少時也曾經是少年英雄,也都引用了李廣的例子。「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李廣的例子在王維的邊塞詩中時常可以見到,這裡也是用來指稱老將。

〈使至塞上)p427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鴈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侯騎,都護在燕然。

詩人被派到塞外,卻「單車」而往。「單」字,隱示此行並無重要的理由。「征篷」、「歸鴈」純屬寫景, 卻隱隱看得出詩人的情愫,說自己像隨風而去的蓬草一樣,象徵自己從政治中心以及溫暖的家中被擠出來了;大鴈「歸」,是回家,與自己的「出」形成鮮明的對比,暗寫詩人内心的激憤和抑鬱。「大漠」、「長河」也是純粹的寫景句,形像壯觀,由此產生出大漠爭戰的邊塞氣氛。詩人用「圓」字寫黃河上那輪落日,或許正是作者心中強烈的希望此次出使和大戰後的小規模戰鬥都能有個圓滿的結局吧!

在此詩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廣闊的自然景象的描繪中。最後一句可看做是一個佐證,上句的「孤煙直」指明了,戰事並未完全結束。

〈送平澹然判官〉p418

不識陽關路,新從定遠侯。

黃雲斷春色,畫角起邊愁。

翰海經年到,交河出塞流。

須令外國史,知飲月氏頭。

此詩運用了「黃雲」一意象,而非「白雲」即是描寫邊塞煙塵。「須令外國史,知飲月氏頭」故事出於漢書西域傳。本詩評為「雄壯」宣揚大堂天威。

〈送劉司直赴安西〉p419

絕域陽關道,胡沙與塞塵。

三春時有雁,萬里少行人。

苜蓿隨天馬,蒲桃逐漢臣。

當令外國懼,不敢覓和親。

本詩用了許多西域典故。「三春時有雁,萬里少行人」形容塞外人煙稀少的景色。中唐起邊塞詩的描寫逐漸減少,因為河黃被吐番占據,便截斷了中唐往邊塞的路線。

〈少年行〉p787

新豐美酒斗十千,

咸陽遊俠多少年。

相逢意氣為君飲,

繫馬高樓垂柳邊。

少年精神建安時期即有,但在唐代充分發揮,是有創造性,蓬勃向上的浪漫精神的表現。少年遊俠堪稱人中之傑,新豐美酒堪稱酒中之冠,這兩者有如「快馬須健兒,健兒須快馬」般存在密不可以分,相得益彰的關係。新豐美酒似乎天生就為少年增色而設,而少年遊俠沒有新豐美酒也顯不出他們的豪縱風流。前兩句構成了一種特有的清爽流利的語調,吟誦之餘,少年遊俠顧盼自如,風流自賞的神情宛然在目。

長安少年遊俠重意氣,重然諾與「使酒」密不可分,所謂「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把飲酒場景寫活。所謂意氣是指輕生報國的壯烈情懷,重義疏財的俠義性格,豪縱不羈的氣質,使酒任性的作風。

最後「繫馬高樓垂柳邊」高樓旁的垂柳,與之相映成趣,點綴了高樓的風光,熱鬧中雅致飄逸,不流於市井鄙俗。

〈少年行〉之二 p788

一身能擘兩雕弧,

擄騎千重只似無。

側坐金鞍調白羽,

紛紛射殺五單于。

前兩句分別使用了李廣跟霍去病的典故表達少年遊俠之武力精湛。

〈送元二使安西〉p788

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進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此詩傳頌不絕的成功之處在於不用典故,使用了口語化的描寫故園家鄉的意象「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指出這樣的春日美好,然也唱然描寫若一出陽關外只能望見黃沙滿天。

*王翰

〈涼州詞〉p786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

古來征戰幾人回?

盛唐邊塞詩之不同在於將其浪漫化恍若武俠片一般,運用了豪情壯志的意象描寫「葡萄美酒夜光杯」「醉臥沙場君莫笑」,但結尾收束於一句「古來征戰幾人回」雖顯的灑脫仍不離戰爭之殘酷。

*王之渙

并州(太原)人,玄宗開元年間曾當過官,少有俠氣,天寶年間與王昌齡崔國輔唱和。在全唐詩中僅有六卷。

〈涼州詞〉p797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此詩可見其俠氣。為七言絕句,體例和過去比起來更為複雜。邊塞詩喜用音樂入詩。

《唐人集異集》(見詩前故事),為虛構,為何唐人要虛構故事?從其中可看出王之渙高適王昌齡,在當時頗富盛名。反倒是曾參當時不被接受,在明代時才雀起。

*李頎

唐人《國秀集》曾選入。家於潁陽(近嵩山)。全唐詩有三卷。《河嶽英靈集》為唐人所選唐詩,共有十本。可看出當時對於詩的審美價值。唐代少有手抄本,多為宋人所編。

〈古從軍行〉p149-150

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飲馬傍交河。

行人刁斗風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營萬里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

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淚眼雙雙落。

聞道玉門猶被遮,應將性命逐輕車。

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

〈古從軍行〉之「古」,多為……之苦。野營萬里無城郭,「營」可作雲。聞道玉門猶被遮,大軍包圍。年年戰骨埋荒外。「荒服」只很遠很遠的地方。自《山海經》便有「荒」字。古時以京城為中心,向外以同心圓分別區域,至不能辨識之地,便稱為荒。「為開邊者垂戒」見《唐詩別裁》。

2010年2月9日 星期二

98(1)古典詩選共同筆記(第十一週 2009.11.27)

◎邊塞詩

‧背景:起自於漢代開始不停打仗,尤其是和匈奴的戰爭最為頻繁。在《史記‧李廣列傳》中有記載。

‧定義:以北方、西北方沿長城的範圍為界。

‧傳統:樂府古題(漢魏六朝)→絕句、律詩(唐代新樂府)→歌行(介於律詩和古詩之間,押韻較寬鬆)。

‧轉變:遊俠轉變為入幕,是來自於南朝的養分。由以盛唐為主,強調邊塞之苦、思婦之苦,結合立功和青春的精神。

‧主要內容:戰場(戰士)對比家園(閨中少婦),來自於南朝人寫詩的主題-戰場殘酷對比家鄉溫暖。

‧描寫人物:李廣和蘇武常成為邊塞詩主要抒寫的對

*可參閱郭茂倩的《樂府詩集》,《西域傳》、《蘇武傳》、《匈奴列傳》等書。

*以下節錄《史記‧李廣列傳》部分內容

‧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 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因復更射之,終不能復入石矣。廣所居郡聞有虎,嘗自射之。

及居右北平射虎,虎騰傷廣,廣亦竟殺之。此段後為唐代邊塞詩常寫。

‧蔡人在下中,名聲出廣下甚遠,然廣不得爵邑,官不過九卿,而蔡為列侯,位至三公。諸廣之軍吏及士卒或取封侯。廣嘗與望氣王朔燕語曰:“自擊匈奴而廣未嘗不在其中,而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擊胡軍功取侯者數十人,而廣不為後人,然無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豈吾相不當侯邪?且固命也?”在《敦煌寶藏》中有寫到<望雲氣書>,中國人認為看人頭上的雲氣就可知道一人的命運。王勃《滕王閣賦》中曰:「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廣即請霸陵尉與俱,至軍而斬之。可知李廣氣量狹小。

‧太史公曰:《傳》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其李將軍之謂也?余睹李將軍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辭。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彼其忠實心誠信於士大夫也!諺曰: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喻大也。史記中的李廣是「天下盡哀」。

王維 隴頭吟

長安少年游俠客,夜上戍樓看太白。隴頭明月迥臨關,隴上行人夜吹笛。

關西老將不勝愁,駐馬聽之雙淚流。身經大小百餘戰,麾下偏裨萬戶侯。

蘇武纔為典屬國,節旄空盡海西頭。

賞析:

『太白』即金星,古人認為它主兵象,可根據它的變化預測戰事。都城長安的游俠少年一到邊疆,便登上邊防城樓,夜觀太白星象。如此急切的心情,表現了他渴望建功立業、躍躍欲試的豪情壯志。那今夜星象如何呢?詩人沒有回答,筆鋒一轉,從躊躇滿志的少年轉到了月照隴山的遠景。

隴山的月照在隴關上,明亮又遙遠,邊防士卒們在這樣的夜吹著笛子。淒清月夜、荒涼邊塞,此情此景下的笛聲,嗚咽的是哀怨、是愁緒、是思念。十五從軍的惜別,老大難回的哀痛,更有那鐵馬裹屍的刻骨離恨,都在冷月清輝下的笛聲中一一重現。在長安少年的幻想裡,邊疆是意氣勃發、恣意馳騁的舞台。而現實中,戍邊戰士只能在笛聲中默默吞嚥孤獨痛楚:兩者的差距何等懸殊。對比中,主人公——久經沙場的老將軍出場了。

駐守關西的老將在這樣的夜裡再也壓抑不住滿腹憂愁,他停下馬來聽著笛聲,雙淚縱橫。

手下的百官副將都已封侯封爵,而老將軍自己呢?他還在邊塞,在冷清的月夜里馳馬奔向沒有盡頭的遠方。他聞笛駐馬,淚流滿面,這當中包含了多少委屈,多少辛酸。詩人沒有明言他為什麼會受到如此不公平的遭遇,只引用了蘇武的典故。詩人提起蘇武,似乎是在安慰關西老將,歷經苦難的蘇武尚且如此,你又何必過於悲傷呢?實際上,詩人將關西老將與蘇武類比,說明了關西老將的遭遇不是偶然、個別的。

來源: http://big5.hwjyw.com/zhwh/traditional_culture/zgwx/classic_poems/wangwei/200803/t20080314_14114.shtml

王昌齡 從軍行

˙ 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坐海風秋。

更吹羌笛《關山月》, 無那金閨萬里愁。

賞析:

這一首刻畫邊疆戍卒懷鄉思親的深摯感情。筆法簡潔而富蘊意。詩人巧妙地處理了敍事與抒情的關係。前三句敍事描寫環境,採用了層層深入、反覆渲染的手法,為第四句抒情做鋪墊,突出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顯得格外有力。“烽火城西”,就點明了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臺上。荒寂的原野,四顧蒼茫,只有這座百尺高樓,這種環境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時令正值秋季,正是遊子思親、思婦念遠的季節。而此時此刻,久戍不歸的征人恰恰“獨坐”在孤零零的戍樓上。思親之情正隨著青海湖方向吹來秋風任意翻騰。上面所描寫的,都是通過視覺所看到的環境,沒有聲音,還缺乏立體感。接著詩人寫道:“更吹羌笛關山月”。在寂寥的環境中,傳來了陣陣嗚嗚咽咽的笛聲,就像親人在呼喚,又像是遊子的歎息。這縷縷笛聲,恰似一根導火線,使邊塞征人心中的思親感情,再也控制不住,終於來了個大爆發,引出了詩的最後一句。這一縷笛聲,對於“獨坐”在孤樓之上的聞笛人來說是景,但這景又飽含著吹笛人所抒發的情,使環境更具體、內容更豐富了。詩人用這亦情亦景的句子,不露痕跡,完成了由景入情的轉折過渡。

來源: http://www.aimsee.com/jiaoan/ywja/ydzd/tsjccd/200907/27725.html

˙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離別情。

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賞析:

此詩截取邊塞軍旅生活的一個片斷,寫軍中宴樂表現征戍者深沉、複雜的感情。 琵琶起舞換新聲”,隨舞蹈的變換,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調,詩境就在一片樂聲中展開。琵琶是富於邊地風味的樂器,而軍中置酒作樂,少不了“胡琴琵琶與羌笛。”這些器樂,對征戍者來說,帶著異域情調,容易喚起強烈感觸。琵琶盡可換新曲調,卻換不了歌詞包含的情感內容。 “撩亂邊愁聽不盡”,那曲調無論什麼時候,總能擾得人心煩亂不寧。句提到的“邊愁”既是久戍思歸的苦情,又未嘗沒有更多的意味。當時北方邊患未除,尚不能盡息甲兵,言念及此,征戍者也會心不寧意不平的。前人多隻看到它“意調酸楚”的一面,未必十分全面。詩前三句均就樂聲抒情,說到“邊愁”用了“聽不盡”三字,那末結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盡此“不盡”就最見功力。仿佛在軍中置酒飲樂的場面之後,忽然出現一個月照長城的莽莽蒼蒼的景象:古老雄偉的長城綿亙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壯闊而悲涼。讀者也許會感到,在前三句中的感情細流一波三折地發展(換新聲——離別情——聽不盡)後,到此卻匯成一汪深沉的湖水,蕩漾迴旋。“高高秋月照長城”,這裏離情入景,使詩情得到昇華。正因為情不可盡,詩人“以不盡盡之”,“思入微茫,似脫實粘”,才使人感到那樣豐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征戍者的內心世界表達得入木三分。此詩之臻於七絕上乘之境,除了音情曲折外,這絕處生姿的一筆也是不容輕忽的。

來源: http://wenda.tianya.cn/wenda/thread?tid=206ffd7e5d313848

˙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賞析:

這首詩主要在表現戰士的英勇與愛國的情操,所以先刻畫戰地外在環境的辛苦,與征人內心的抑鬱,但是為了捍衛國家,堅貞的心志並沒有絲毫的動搖。征人肯定自己的職責,作了「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抉擇。堅定的心志,豪壯的氣魄,永遠都能令讀者感動。

來源: http://blog.udn.com/landscapeecology/2129861

˙ 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

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禽吐谷渾。

賞析:

詩人在畫面上滿了黃色基調的驚沙走石,在風沙中,一杆紅旗在矗立的轅門之上,透過風沙可依稀辨認連營的帳幕,以及奔突而出的戰騎,黃與紅兩種熱烈的色調主宰畫面,渲染了一種英雄主義氣概,畫面有一種律動感。「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讓讀者心情一下鬆懈。讀者的想像緊跟著剛才那支軍隊展開,但在沙場上大顯身手的不是他們,就在中途捷報傳來。情節發展出人意料,卻完全合乎情理。從描寫看,詩人所選取的對象是未和敵軍直接交手的後續路隊,而對戰果輝煌的「前軍夜戰」只從側面帶出,這是打破常套的構思。如果改成從正面對夜戰進鋪敘,就不免會顯得平板,並且在短小的絕句中無法完成。現在避開對戰爭過程的正面寫,從側面進行烘托,就把絕句的短處變成了長處。

綜上所述,王昌齡的七言絕句既有悠遠深邃的意境美,又有隱曲婉轉含蓄美;既有澄明的清空美,又有豪邁奔放的雄渾美。優美與壯美同具、陰柔與陽剛並存,是那個時代風貌的反映,體現了鮮明而豐富的美感特質。

來源: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405121318742

李頎 古從軍行

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飲馬傍交河。行人刁斗風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營萬里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聞道玉門猶被遮,應將性命逐輕車。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

賞析:

「從軍行」是樂府古題。此詩寫當代之事,由於怕觸犯忌諱,所以題目加上一個「古」字。它對當代帝王的好大喜功,窮兵黷武,視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徑,加以諷刺,悲多於壯。詩開首先寫緊張的從軍生活。白天爬上山去觀望四方有無舉烽火的邊警;黃昏時候又到交河邊上讓馬飲水(交河在今新疆吐魯番西面,這裡借指邊疆上的河流)。三、四句的「刁斗」,是古代軍中銅製炊具,容量一鬥。白天用以煮飯,晚上敲擊代替更柝。「公主琵琶」是指漢朝公主遠嫁烏孫國時所彈的琵琶曲調,這只是哀怨之調。一、二句寫「白日」、「黃昏」的情況,三、四句接著描繪夜晚:風沙瀰漫,一片漆黑,只聽得見軍營中巡夜的打更聲和那如泣如訴的幽怨的琵琶聲。景像是多麼肅穆而淒涼!

軍營所在,四顧荒野,無城郭可依,「萬里」極言其遼闊;雨雪紛紛,以至與大漠相連,其淒冷酷寒的情狀亦可想見。以上六句,寫盡了從軍生活的艱苦。詩人卻別具機杼,寫出了「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兩句。胡雁胡兒都是土生土長的,尚且哀啼落淚,何況遠戍到此的「行人」呢?兩個「胡」字,有意重複,「夜夜」、「雙雙」又有意用疊字,有著烘雲托月的藝術力量。「聞道玉門猶被遮」一句,筆一折,似當頭一棒,打斷了「行人」思歸之念。詩人又壓一句,罷兵不能,「應將性命逐輕車」,只有跟著本部的將領「輕車將軍「去與敵軍拚命,這一句其份量壓倒了上面八句。下拚命死戰的結果如何呢?無外乎「戰骨埋荒外」。詩人用「年年」兩字,指出了這種情況的經常性。這十一句的壓力,逼出了最後一句的答案:「空見蒲桃入漢家。」「蒲桃」就是現在的葡萄。漢武帝時為了求天馬(即今阿拉伯馬),開通西域,便亂啟戰端。當時隨天馬入中國的還有「蒲陶」和「苜宿」的種子,漢武帝把它們種在離宮別館之旁,彌望皆是。這裡「空見蒲桃入漢家」一句,用此典故,譏諷好大喜功的帝王,犧牲了無數人的性命,換到的是什麼呢?只有區區的蒲桃而已。言外之意,可見帝王是怎樣的草菅人命了。此詩全篇一句緊一句,直到最後一句,才畫龍點睛,顯出此詩巨大的諷諭力。詩巧妙地運用音節來表情達意。第一句開頭兩字「白日」都是入聲,具有開場鼓板的意味。三、四兩句中的「刁斗」和「琵琶」,運用雙聲,以增強音節美。中段轉入聲韻,「雙雙落」是江陽韻與入聲的配合,猶如雲鑼與鼓板合奏,一廣一窄,一放一收,音節最美。中段入聲韻後,末段卻又選用了張口最大的六麻韻。以五音而論,首段是羽音,中段是角音,末段是商音,音節錯落,各極其致。全詩先後用「紛紛「、「夜夜」、「雙雙」、「年年」等疊字,不但強調了語意,而且疊字疊韻,在音節上生色不少。

來源: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106101704122

王之渙 出 塞(七言樂府)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王之渙的〈出塞〉,又名〈涼州詞〉。也是一首詠邊塞的詩。前兩句描寫首邊時所看到的塞上風光,黃河從雲間來,位在甘肅省的涼州孤城,矗立在群山環抱中,刻劃出塞上孤高又荒涼淒美的情景,情境甚美。後兩句抒寫塞上戍邊的哀怨,那是中原無法體會的寂寞,天高皇帝遠,邊塞地區乏人問津。悲苦並不直接說明,反而說羌笛何須吹〈折楊柳〉這類哀怨的調子,更徒增人的愁怨,末以塞外無春作結。玉門關外是今天的新疆省,人煙稀少。

來源: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306022805671

盧綸 塞下曲六首之二

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

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

盧綸《塞下曲》共六首一組,分別寫發號施令、射獵破敵、奏凱慶功等等軍營生活。此為組詩的第二首,寫將軍夜獵,見林深處風吹草動,以為是虎,便彎弓猛射。天亮一看,箭竟然射進一塊石頭中去了。通過這一典型情節,表現了將軍的勇武。詩的取材,出自《史記‧李將軍列傳》。據載,漢代名將李廣猿臂善射,在任右北平太守時,就有這樣一次富戲劇性的經歷:“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因復更射之,終不能復入石矣。”

首句寫將軍夜獵場所是幽暗的深林;當時天色已晚,一陣陣疾風刮來,草木紛亂。這不但交代了具體的時間、地點,而且製造了一種氣氛。右北平是多虎地區,深山密林是百獸之王的猛虎藏身之所,而虎又多在黃昏夜分出山,“林暗草驚風”,著一“驚”字,就不僅令人自然聯想到其中有虎,呼之欲出,渲染出一片緊張異常的氣氛,而且也暗示將軍是何等警惕,為下文“引弓”作了鋪墊。次句即續寫射。但不言“射”而言“引弓”,這不僅是因為詩要押韻的緣故,而且因為“引”是“發”的準備動作,這樣寫能啟示讀者從中想像、體味將軍臨險是何等鎮定自若,從容不迫。在一“驚”之後,將軍隨即搭箭開弓,動作敏捷有力而不倉皇,既具氣勢,而形象也益鮮明。

後二句寫“沒石飲羽”的奇蹟,把時間推遲到翌日清晨(“平明”),將軍搜尋獵物,發現中箭者並非猛虎,而是石,令人讀之,始而驚異,既而嗟嘆,原來箭桿尾部裝置著白色羽毛的箭,竟“沒在石稜中”,入石三分。這樣寫不僅更為曲折,有時間、場景變化,而且富戲劇性。“石稜”為石的突起部分,箭頭要鑽入殊不可想像。神話般的誇張,為詩歌形象塗上一層浪漫色彩,讀來特別盡情夠味,只覺其妙,不以為非

該文章轉自[中國語文教學資源網]:www.edudo.com%2Fziyuan1%2Fuploadfile%2F0612%2F969.asp>http://66.163.168.225/babelfish/translate_url_content?.intl=tw&lp=zh_zt&trurl=http%3A%2F%2www.edudo.com%2Fziyuan1%2Fuploadfile%2F0612%2F969.asp

王翰 飲馬長城窟行 (一作古長城吟)

作者介紹: 王翰 字子羽,晉陽人。少豪健恃才,喜飲酒。登進士第,累官駕部員外郎。家畜聲

伎,口使頤令,自視王侯。初為汝州長史,後徙仙州別駕,日與才人豪俠,喜樂遊畋。貶道州司馬卒。

長安少年無遠圖,一生惟羨執金吾。麒麟前殿拜天子,走馬西擊長城胡。

胡沙獵獵吹人面,漢虜相逢不相見。遙聞鼙鼓動地來,傳道單于夜猶戰。

此時顧恩甯顧身,為君一行摧萬人。壯士揮戈回白日,單于濺血染朱輪。

歸來飲馬長城窟,長城道傍多白骨。問之耆老何代人,雲是秦王築城卒。

黃昏塞北無人煙,鬼哭啾啾聲沸天。無罪見誅功不賞,孤魂流落此城邊。

當昔秦王按劍起,諸侯膝行不敢視。富國強兵二十年,築怨興徭九千里。

秦王築城何太愚,天實亡秦非北胡。一朝禍起蕭牆內,渭水咸陽不復都。

李白 從軍行

百戰沙場碎鐵衣,城南已合數重圍。

突營射殺呼延將,獨領殘兵千騎歸。

賞析:

這首詩以短短四句,刻畫了一位無比英勇的將軍形象。首句寫將軍過去的戎馬生涯。伴隨他出征的鐵甲都已碎了,留下了累累的刀瘢箭痕,以見他征戰時間之長和所經歷的戰鬥之嚴酷。這句雖是從鐵衣著筆,卻等於從總的方面對詩中的主人公作了最簡要的交待。有了這一句作墊,緊接著寫他面臨一場新的嚴酷考驗——“城南已合數重圍”。戰爭在塞外進行,城南是退路。但連城南也被敵人設下了重圍,全軍已陷入可能徹底覆沒的絕境。寫被圍雖只此一句,但卻如千鈞一髮,使人為之懸心吊膽。

“突營射殺呼延將,獨領殘兵千騎歸。”呼延,是匈奴四姓貴族之一,這裏指敵軍的一員悍將。我方這位身經百戰的英雄,正是選中他作為目標,在突營闖陣的時候,首先將他射殺,使敵軍陷於慌亂,乘機殺開重圍,獨領殘兵,奪路而出。

詩所要表現的是一位勇武過人的英雄,而所寫的戰爭從全局上看,是一場敗仗。但雖敗卻並不令人喪氣,而是敗中見出了豪氣。“獨領殘兵千騎歸”,“獨”字幾乎有千斤之力,壓倒了敵方的千軍萬馬,給人以頂天立地之感。詩沒有對這位將軍進行肖像描寫,但通過緊張的戰鬥場景,把英雄的精神與氣概表現得異常鮮明而突出,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將這場驚心動魄的突圍戰和首句“百戰沙場碎鐵衣”相對照,讓人想到這不過是他“百戰沙場”中的一仗。這樣,就把剛才這一場突圍戰,以及英雄的整個戰鬥歷程,渲染得格外威武壯烈,完全傳奇化了。詩讓人不覺得出現在眼前的是一批殘兵敗將,而讓人感到這些血泊中拚殺出來的英雄凜然可敬。象這樣在一首小詩裏敢於去寫嚴酷的鬥爭,甚至敢於去寫敗仗,而又從敗仗中顯出豪氣,給人以鼓舞,如果不具備象盛唐詩人那種精神氣概是寫不出的。

李白 戰城南

去年戰桑干源,今年戰葸河道。洗兵條支海上波,放馬天山雪中草。

萬里長征戰,三軍盡衰老。匈奴以殺戮為耕作,古來惟見白骨黃沙田。

秦家筑城備胡處,漢家還有烽火然。烽火然不息,征戰無已時。

野戰格鬥死,敗馬嘶鳴向天悲。鳥鳶啄人腸,街飛上掛枯樹枝。

士卒涂草莽,將軍空爾為。乃知兵者是凶器,聖人不得已而用之。

賞析:

這首詩是抨擊封建統治者窮兵黷武的。

天寶年間,唐玄宗輕動干戈,逞威邊遠,而又幾經失敗,給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一宗宗嚴酷的事實,匯聚到詩人胸中,同他憂國憫民的情懷產生激烈的矛盾。他沉思,悲憤,內心的呼喊傾瀉而出,鑄成這一名篇。

整首詩大體可分為三段和一個結語。

第一段共八句,先從征伐的頻繁和廣遠方面落筆。前四句寫征伐的頻繁。以兩組對稱的句式出現,不僅音韻鏗鏘,而且詩句復沓的重疊和鮮明的對舉,給人以東征西討、轉旆不息的強烈印象,有力地表達了主題。「洗兵」二句寫征行的廣遠。由戰伐頻繁進至征行廣遠,境界擴大了,內容更深厚了,是善於鋪排點染的筆墨。「萬里」二句是本段的結語。「萬里長征戰」,是征伐頻繁和廣遠的總括,「三軍盡衰老」是長年遠征的必然結果,廣大士兵在無謂的戰爭中耗盡了青春的年華和壯盛的精力。有了前面的描寫,這一聲慨歎水到渠成,自然堅實,沒有一點矯情的喧呶叫囂之感。

「匈奴」以下六句是第二段,進一步從歷史方面著墨。如果說第一段從橫的方面寫,這一段便是從縱的方面寫。耕作的結果會是禾黍盈疇,殺戮的結果卻只能是白骨黃沙。語淺意深,含蓄雋永。並且很自然地引出「秦家」二句。秦築長城防禦胡人的地方,漢時仍然烽火高舉。二句背後含有深刻的歷史教訓和詩人深邃的觀察與認識,成為詩中警策之句。沒有正確的政策,爭鬥便不可能停息。「烽火燃不息,征戰無已時!」這深沉的歎息是以豐富的歷史事實為背景的。

「野戰」以下六句為第三段,集中從戰爭的殘酷性上揭露不義戰爭的罪惡。「野戰」二句著重勾畫戰場的悲涼氣氛,「烏鳶」二句著重描寫戰場的淒慘景象,二者相互映發,交織成一幅色彩強烈的畫面。戰馬獨存猶感不足,加以號鳴思主,更增強物在人亡的悲淒;烏啄人腸猶以不足,又加以銜掛枯枝,更見出情景的慘酷,都是帶有誇張色彩的濃重的筆墨。「士卒」二句以感歎結束本段。士卒作了無謂的犧牲,將軍呢?也只能一無所獲。

高適 燕歌行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

摐金代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

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口鬥兵稀。身當恩遇常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

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後。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

邊庭飄颻哪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殺氣三時作陣雲,寒聲一夜傳刁斗。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勳。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賞析:

這首邊塞詩是七古中的歌行體,詩人借潢水之敗抒發感慨,既描寫了緊迫的戰場征殺,又抒寫了征人與思婦兩地相思之情;既歌頌了戍國安邊、奮勇殺敵兵士卒的忠勇,又針砭了荒淫無度,無視兵士死活和國家安危的將領的腐敗昏庸。

本詩意脈明朗,一目了然,前四句,寫漢將受命東北平叛,是總寫當時與奚族、契丹的交戰形勢。“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貌似揄揚漢將去國時的威武榮耀,實則已隱含譏諷,預伏下文。次四句,先描寫行軍:“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透過這金鼓震天、大搖大擺前進的場面,可以揣知將軍臨戰前不可一世的驕態,也為下文反襯。再寫唐軍與敵人相遇,兩軍對壘,軍情緊急。八句詩概括了出征的歷程,逐步推進,氣氛從寬緩漸入緊張。再八句,寫敵軍勢盛,戰情危殆而將領荒淫昏庸。敵人迅急剽悍,像狂風暴雨,卷地而來。漢軍分力迎敵,殺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然而,就在此時此刻,那些將軍們卻遠離陣地尋歡作樂:“美人帳下猶歌舞”!對比中揭露了漢軍將士的矛盾,暗示了必敗的原因。接下來八句寫士兵的痛苦。城南少婦,日夜悲愁,但“邊風飄颻那可度”?薊北征人,徒然回首,畢竟“絕域蒼茫更何有”!相去萬里,永無見期。白天所見,只是“殺氣三時作陣雲”;晚上所聞,惟有“寒聲一夜傳刁鬥”。不由人不想到把他們推向這絕境的究竟是誰呢?這是深化主題的一段。最後四句,詩人淋漓悲壯,感慨無窮,歸結出邊事成敗在於將領是否得人的主旨。

全詩熱情地歌頌了戰士們英勇愛國的精神,描寫了戰鬥的激烈和艱苦,並且以“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這樣沉痛的詩句,揭露了將軍和士兵苦樂懸殊的生活以及他們對衛國戰爭的不同態度。也描繪了戰局的危險和戰士們思念親人的複雜心情。“相看白刃”兩句,在表現戰士們英勇無私的愛國精神的同時,也對“妄奏克獲之功”的張守矽作了委婉的諷刺。結尾回憶李廣,希望將軍體恤士卒,點出了全詩的主題。詩的思想內容極為複雜,但寫得賓主分明。錯綜交織的詩筆,把荒涼絕漠的自然環境,如火如荼的戰爭氣氛,士兵在戰鬥中複雜變化的內心活動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全詩雄厚深廣、悲壯淋漓的藝術風格。全詩四句一轉,雖語多對偶而能避免整齊呆板的缺點,顯出跳躍奔放的氣勢,也很有創造性。不愧是唐代邊塞詩中的現實主義的傑作。

98(1)古典詩選共同筆記(第十週 2009.11.20)

主題篇章

1. 王維〈少年行〉(舉要p.787)

〈隴頭吟〉(舉要p.141)

〈老將行〉(舉要p.143)

2. 李白〈戰城南〉(白講P.35)

〈俠客行〉(白講P.37)

3.杜甫〈兵車行〉(舉要p.195)

主題:詠懷詩、邊塞詩

◎ 陳子昂〈感遇詩〉(白講P.12)

─非同時而作,邊塞作品〈唐詩的主題之ㄧ〉

初唐時期的詩作當中,邊塞詩其實就已經佔了多數。特別的是,唐代人寫邊塞詩時,詩中所用的地名皆為漢代的地名,主要是藉由漢地名的使用來代表對漢帝國國勢的想像。初唐的邊塞詩人本課舉陳子昂為例介紹,中唐時期則在下一堂課以高適和岑參為例作介紹。感遇詩除了有寫戰場上殘酷的一面以外,有時還會些對邊塞功名追求的情感。

邊塞詩→主題→高適、岑參→中晚唐

一、陳子昂生平(舉要P.1、白講P.14)

陳子昂,字伯玉,梓州(今四川)射洪人。少以富家子,尚氣決,好弋博,後遊鄉校,乃感侮羞飭,初舉進士入京(西元684年,23歲時),不為人知,有賣胡琴者,價百萬,子昂顧左右,賚千緡市之,眾驚問,子昂曰,余善此,曰,可得聞乎,曰,明日可入宣揚里,如期偕往,則酒餚畢聚,舉琴語曰,蜀人陳子昂,有文百軸,不為人知,此賤工之伎,豈宜留心,舉而碎之,以其文百軸偏贈會者,一日之內,名滿都下,擢進士第,武后朝,為麟臺正字,數上書官事,遷右拾遺,建安郡王武攸宜北討(西元696年)契丹,表為賞記,軍中文翰,皆委之子昂。聖歷初(西元698年),解官歸,會父喪,盧冢次,縣令段簡貪暴聞其富,詐誣子昂繫獄中,以憂憤卒。

陳子昂〈感遇詩〉三十八首取四(白講P.12)

其三

蒼蒼丁零塞,今古緬荒途。亭堠何摧兀,暴骨無全軀。

黃沙漠南起,白日隱西隅。漢甲三十萬,曾以事匈奴。

但見沙場死,誰憐塞上孤。

(1)亭堠:烽火台

(2)憐:憐惜

(3)孤:老兵、枯骨

賞析:為陳子昂在邊境看見暴骨的感懷。描寫一將功成萬骨枯,以及戰場上殘酷的一面。陳子昂留下的作品中,許多有出現枯骨等字,做為詠懷的一個感發。

其三十三

朔風吹海樹,蕭條邊已秋。亭上誰家子,哀哀明月樓。

自言幽燕客,結髮事遠遊。赤丸殺公吏,白日報私讎。

避仇至海上,被役此邊州。故鄉三千里,遼水復悠悠。

每憤胡兵入,常為漢國羞。何知七十戰,白首未封侯。

(1)朔風:北風

(2)海:鹹海

(3)亭:烽火台

(4)子:兵

(5)幽燕:幽州,古來燕趙之地,北邊長城。安全

(6)結髮:成年

賞析:感發許多青年懷抱理想投軍,報效國家終至白頭,卻仍未獲重用,在邊疆孤老一生。首二句寫出邊疆蕭條的景色,烘托後兩句的望月思鄉哀嘆的情景,藉由後半段士兵的自述點出主旨。

「赤丸殺公吏,白日報私仇。」─唐俠客

Q.詩人有無打過仗?

唐代文人邊境:幽州、玉門關以西

可與辛棄疾〈破陣子〉相呼應

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絃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其三十四

本為貴公子,平生實愛才。感時思報國,拔劍起蒿萊。

西馳丁零塞,北上單于台。登山見千里,懷古心悠哉。

誰言未忘禍,磨滅成塵埃。

(1)蒿萊:平原、秋野

(2)塵埃:老兵

「登山見千里」─陳子昂〈登幽州臺歌〉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藩鎮節度使→入幕府推官

1.較不需資歷,升遷優於一般管道

2.有戰功回朝,可轉任京官

賴瑞和《唐代基層文官》,戴偉華《唐方鎮文職僚佐考》

Q.李白為何未入幕府,未考進士?

可能是罪犯後代

遊邊詩─送某人至邊境

陳子昂〈送魏大從軍〉(白講P.13)

匈奴猶未滅,魏絳復從戎。悵別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橫代北,狐塞接雲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漢將功(一作獨有漢臣功)。

(1)大:排行

(2)三河道:即指河東、河西、河南

(3)狐塞:飛狐關

(4)雲中:雲中郡

(5)燕然:燕然山

賞析:為枯骨寫銘的典型。代換成漢代敵人、地名、方位,例如:匈奴、雁山、代北、狐塞、雲中、燕然,是唐詩裡有漢代帝國的想像。

二、王維生平(白講P.24~26)

王維字摩詰。王維右丞,年未弱冠,文章得名。性嫻音律,妙能琵琶,遊歷諸貴之間,尤為歧王之所眷重。時進張九皋,聲稱籍甚。課有出入于(太平)公主之門者,為其致公主邑司牒京兆試官,令以九皋為解頭。維方將應舉,具其事其言於歧王,仍求庇借。歧王曰:「貴主之強,不可力爭,吾為子畫(規劃)焉。子之舊詩清越者,可錄十篇;琵琶之新聲怨切者,可度一曲。後五日當詣此。」維即依命,如期而至。歧王謂曰:「子以文士,請謁貴主,何門可見哉?子能如吾之教乎?」維曰:「謹奉命。」歧王則出錦繡衣服,鮮華奇異,遣維衣之,仍令賚琵琶,同至公主之第。歧王入曰:「承貴主出內,故攜酒樂奉讌。」即令張筵。諸伶旅進,維妙年潔白,風姿都美,立於前行。公主顧之,謂歧王曰:「斯何人哉?」答曰:「知音者也。」即令獨奏新曲,聲調哀切,滿座動容。公主自詢曰:「此曲何名?」維起曰:「號《鬱輪袍》。」公主大奇之。歧王曰:「此生非止音律,至於詞學,無出其右。」公主尤異之,則曰:「子有所為文乎?」維即出獻懷中詩卷。公主覽讀,驚駭曰:「皆我素所誦習者。常謂古人佳作,乃子之為乎?」因令更衣,昇之客右。維風流蘊藉,言語諧戲,大為諸貴之所欽矚。歧王因曰:「若使京兆今年得此生為解頭,誠為國華矣。」公主乃曰:「何不遣其應舉?」歧王曰:「此生不得首薦,義不就試,然已承貴主論託張九皋矣。」公主曰:「何預兒事,本為他人所託。」顧謂維曰:「子誠取解,當為子力。」維起謙謝。

維摩詰:佛經裡的居士(在家修行之人)

王維〈少年行〉四首(舉要p.787、課堂補充其二、其四)

《樂府詩集》〈卷六十六〉有錄此詩於雜曲歌詞(古樂府)結客少年場行後,引樂府詩題解曰:「結客少年場行言輕生重義,慷慨以立功名也。」廣題曰:「漢長安少年殺力受財報仇,尹賞為長安令,盡捕之。長安中為之歌曰何處求子死,桓東少年場。生時諒不謹,枯骨復何葬。按:結客少年場言少年時結任俠之客,為遊樂之場,終無而成,故作此曲也。」步瀛案:摩詰此詩言少年任俠殺敵報國,蓋反前人之意。

其一

新豐美酒斗十千,咸陽遊俠多少年。

相逢意氣為君飲,繫馬高樓垂柳邊。

(1)新豐美酒斗十千:描寫古來豪俠飲酒的海量

(2)咸陽:漢代國都名,代指唐代國都長安

(3)意氣:投緣

(4)為君飲:形象化

(5)高樓:酒樓

其二

出身仕漢羽林郎,出隨驃騎戰漁陽。

孰知不聞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

(1)羽林郎:漢代禁軍

(2)驃騎:將軍

(3)漁陽:代稱北方戰場

其三

一身能擘兩雕弧,虜騎千重只似無。

側坐金鞍調白羽,紛紛射殺五單于。

(1)一身能擘兩雕弧:指一人可以左右開弓。此借用古代名將李廣的形象

(2)虜騎千重只似無:外族入侵的騎兵一層層地圍過來,卻只當沒有這回事一樣。此借用漢代戰將霍去病的形象

(3)紛紛射殺五單于:此句描寫出在戰場上殺敵勇猛,膽識高的樣子。單于代稱部落

其四

漢家君臣歡宴終,高議雲台立戰功。

天子臨軒賜侯印,將軍佩出光明宮。

賞析: 開頭寫少年游俠的日常生活。詩人精心選擇了高樓縱飲這一典型場景,寫出了少年游俠特有的富于詩意的生活情調和精神風貌。第二部分,詩中的少年,雖知道此行去參加邊塞戰爭,隨時會喪失寶貴的生命;也了解軍旅生活的辛苦,但是「縱死猶聞俠骨香」,他珍視自己的這份責任,也肯定了自己的抉擇,所以仍然義無反顧。第三部分,則用了兩個名將的典故,寫出少年奮勇殺敵的威風凜凜。最後一個部分則寫出建功封侯的光榮景象。全詩寄託了詩人對於年少時的理想,充滿氣慨。

建安時期,少年精神已經存在,在唐代時期被詩人們發揮得更淋漓盡致。少年精神的特點在於充滿了活力,有朝氣,有創造性,蓬勃,不管是在功名或是感情的世界,都富有源源不絕的動力與情感。

林庚:即使是愛情、憂傷痛苦,也是少年

「功名須及早,歲月莫虛擲」為其少年精神的座右銘

盛唐:對未來世界的想像(少年行)

嚴羽《滄浪詩話》:「迎旦東風騎蹇驢」,絕對不是盛唐氣象。

蘇軾評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雪中芭蕉:不可能看見,靠想像,為意念、寫意

紅竹、枯木

影響宋代

李白<少年行>三首

其二

五陵年少金市東,銀鞍白馬度春風。

落花踏盡遊何處,笑入胡姬酒肆中。

賞析:全詩透露出一股豪放不羈的豪俠情懷。詩中運用「銀鞍」、「白馬」表現出一股春風得意的氣息;「笑入胡姬酒肆中」,更將少年精神中的「豪邁」發揮得極為透徹。

李白〈俠客行〉

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閒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

三盃吐然諾,五嶽倒為輕。眼花耳熱後,意氣素霓生。

救趙揮金槌,邯鄲先震驚。千秋二壯士,喧赫大梁城。

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

(1)縵胡纓:指冠纓粗亂無紋理

(2)吳鉤:一種刀名,刃彎

(3)颯沓:眾盛貌

(4)朱亥、侯嬴:《史記魏公子列傳》中的兩個隱士異人,信陵君禮遇之。後幫助公子擊退秦軍,解救了趙國之急

賞析:詩中描述行俠生活情景後,敘述了戰國時的俠士朱亥和侯贏的故事,讚頌他們流芳百世的俠骨丹心。詩中除了描繪俠客雄姿勃發的英武形象,還從功成自退、一諾九鼎急智救邯鄲等幾個方面具體描述了他們的俠義行為。人物形象鮮明豐滿,詩人的欽敬之情溢於言表。結句表明自己不願自首窮經,欲建奇功偉業的心跡。全詩寫得意氣奮發,馳騁縱橫,讀來頗能激動人心。

李白〈少年行〉和王維〈少年行〉的比較

李白的〈少年行〉遣詞用字比較趨向於表現出少年精神中「放蕩不羈」的一面;王維的〈少年行〉雖然在其第一段的部分也有寫到豪放之情,但是大體上來說,詩中寄託較多的還是年少時對於功名的追求。兩篇詩作內容雖有不同,但是都同樣洋溢著少年熱情的活力。令作品讀來更有豪放磅礡的氣勢。

98(1)古典詩選共同筆記(第八週 2009.11.06)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宋詩舉要P.400】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此句與曹植<贈白馬王彪>中「憂思成疾疢,無乃兒女仁。」皆乃送別不作悲酸語,魄力自異之情感一樣。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此句是從曹植<贈白馬王彪>中「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二句蛻化而來,而用詞和藝術意境更勝前人。

1.「歧路」-取自《列子﹒說符》歧路亡羊典故。一語含有雙關的意味,這既是指分別時的岔路,又暗指人生的困難。臨別不可有兒女之態,既寫出了詩人在送別友人時的深厚情誼,又顯示了作者的廣闊胸襟與豪邁氣概。

2.此詩擁有,古川幸次郎<宋詩概說>中「揚棄悲哀」傳統。

*王勃<別薛華>

送送多窮路,遑遑獨問津。

悲涼千里道,悽斷百年身。

悲涼千里道,生涯共苦辛。

無論去與往,俱是夢中人。

問津是出自於孔子叫子路打聽渡口的典故。子路向兩位耕地的人發問,這兩個人原來是「瘋狂」的道家,瘋狂地回答說天下大亂,洪水滔滔,無津可渡。與【論語】一樣,這一詞語在這有雙重的定義,「尋找自己的路」,既是實際的,也是精神的。特別是尾聯同樣以否定的命令語氣拒絕了普通的反應。

註解:這首詩通常的題目是【別薛華】,但【文苑英華】作【秋日別薛升華】。【中國古典詩集】指出,薛華生活於八世紀,與李白、杜甫相識。這首詩可能寫給薛升華,王勃另有一篇送別序文,也是寫給他;見【王子安集】。

*補充資料:列子 說符篇

楊子之鄰人亡羊,既率其黨,又請楊子之豎追之。楊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眾?」鄰人曰:「多歧路。」既反,問:「獲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楊子戚然變容,不言者移時,不笑者竟日。門人怪之,請曰:「羊,賤畜;又非夫子之有,而損言笑者,何哉?」楊子不答。門人不獲所命。弟子孟孫陽出,以告心都子。心都子他日與孟孫陽偕入,而問曰:「昔有昆弟三人,游齊魯之間,同師而學,進仁義之道而歸。其父曰:『仁義之道若何?』伯曰:『仁義使我愛身而後名。』仲曰:『仁義使我殺身以成名。』叔曰:『仁義使我身名並全。』彼三術相反,而同出於儒。孰是孰非邪?」楊子曰:「人有濱河而居者,習於水,勇於泅,操舟鬻渡,利供百口。裹糧就學者成徒,而溺死者幾半。本學泅,不學溺,而利害如此。若以為孰是孰非?」心都子嘿然而出。孟孫陽讓之曰:「何吾子問之迂,夫子答之僻?吾惑愈甚。」心都子曰:「大道以多歧亡羊,學者以多方喪生。學非本不同,非本不一,而末異若是。唯歸同反一,為亡得喪。子長先生之門,習先生之道,而不達先生之況也,哀哉!」

*曹植<贈白馬王彪>

(並序)

黃初四年五月,白馬王、任城王與余俱朝京師,會節氣。

到洛陽,任城王薨。至七月,與白馬王還國。後有司以二王歸藩,道路宜異宿止。意每恨之。蓋以大別在數日,是用自剖,與王辭焉,憤而成篇。

(翻譯)黃初四年(公元223年),曹植和他的同母之兄任城王曹彰,以及異母之弟白馬王曹彪一道來京師洛陽參加「會節氣」的活動。於此期間,「武藝壯猛,有將領之氣」會節氣過後,諸侯王返回各自的封地。弟兄三人一塊來的,如今回去的卻剩下兩個人,曹植心裡已經非常難過;誰會想到朝廷還派了一名監國使者叫做灌均的人,沿途監視諸王歸藩,並規定諸侯王在路上要分開走,限制他們互相接觸,這樣就使得曹植越發難堪和憤怒。曹植百感交集,怒火中燒,於是寫出這首傳誦千古的名詩《贈白馬王彪》。

(正文)

(一)

謁帝承明廬,逝將返舊疆。清晨發皇邑,日夕過首陽。

伊洛廣且深,欲濟川無梁。泛舟越洪濤,怨彼東路長。

顧瞻戀城闕,引領情內傷。

(二)

太谷何寥廓,山樹鬱蒼蒼。霖雨泥我塗,流潦浩縱橫6。

中逵絕無軌,改轍登高岡。修阪造雲日,我馬玄以黃。

玄黃猶能進,我思鬱以紆。

(三)

鬱紆將何念?親愛在離居。本圖相與偕,中更不克俱。

鴟梟鳴衡軛,豺狼當路衢。蒼蠅間白黑,讒巧令親疏。

欲還絕無蹊,攬轡止踟躕。

(四)

踟躕亦何留?相思無終極。秋風發微涼,寒蟬鳴我側。

原野何蕭條,白日忽西匿。歸鳥赴喬林,翩翩厲羽翼。

孤獸走索群,銜草不遑食。感物傷我懷,撫心長太息。

(五)

太息將何為?天命與我違。奈何念同生,一往形不歸。

孤魂翔故域,靈柩寄京師。

存者忽復過,亡沒身自衰。人生處一世,忽若朝露唏。

年在桑榆間,影響不能追。自顧非金石,咄唶令心悲。

(六)

心悲動我神,棄置莫復陳。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

恩愛苟不虧,在遠分日親。何必同衾幬,然後展慇懃?

憂思成疾疢,無乃兒女仁。倉卒骨肉情,能不懷苦辛!

(七)

苦辛何慮思?天命信可疑。虛無求列仙,松子久吾欺。

變故在斯須,百年誰能持?離別永無會,執手將何時?

王其愛玉體,俱享黃髮期。收淚即長路,援筆從此辭。

注釋:

1.「謁帝」兩句:意思是說在京都謁見了皇帝,將要回到原來的封地去。承明廬,漢宮名。魏洛陽建始殿門曰承明,因藉指魏宮。逝,發語詞,無義。

2.「清晨」兩句:清晨從皇都出發,傍晚便過了首陽山。首陽:山名,在洛陽東北。

3.「泛舟」兩句:承上言既然無橋,只有乘船而受風浪顛簸之苦,不禁感到東歸之路太遙遠了。洪,大。

4.「顧瞻」兩句:意思是說回頭瞻望京城宮闕不勝依戀之情,漸去漸遠內心無限悲傷。引領,伸頸遠望,漸行漸遠,所以只有翹首企望。

5.太谷:谷名。在洛陽東南五十里。寥闊:猶空闊,空虛而廣闊。

6.「霖雨」兩句:意思是說霖雨耽擱了我的行程,到路上雨水到處流淌。霖雨,連綿大雨。【左傳˙隱公九年】「凡雨,自三日以往為霖。」泥,滯。流潦,流動的雨水。潦,雨水。浩,盛大。

7.「脩坂」兩句:長長的山坡高接雲天,我的馬都累病了。脩坂,很長的山坡。造,至。玄以黃,玄黃,病。

8.鬱以紓:鬱紓,愁思鬱結於心。

9.親愛:親愛的人,指白馬王。

10.「本圖」兩句:本來打算彼此相伴而行,中間發生變化不能同行了。偕,同。更,改變。

11「鴟梟」兩句:以鴟梟、豺狼為喻,是說皇帝周圍當權的是些凶險的小人。鴟梟,貓頭鷹。古人認為牠是惡鳥。衡軛,車轅前端的橫木和扼馬頸的曲木。

12.「蒼蠅」兩句:以蒼蠅為喻,說小人顛倒黑白,離間他們曹丕的兄弟關係。

13.「欲還」兩句:欲回京都而歸路已斷,指有勒馬徘徊,兩情戀戀。蹊,路。轡,馬韁繩。踟躕,徘徊不前。

14.寒蟬:蟬之一種,似蟬而小,青赤色。

15.匿:隱藏。

16.喬林:高林。厲:振。

17.不遑食:來不及吃。遑,暇。

18.太息:長長的嘆息。

19.「奈何」兩句:無奈我所思念的同胞兄弟已經死去,他永遠不會再回來了。同生,同胞兄弟,指任城王曹彪。往,死去。形,形體。

20.「孤魂」兩句:他孤單的靈魂雖已飛回封國,而其靈柩卻至今寄存在京都都沒有安葬。故城,指其封地任城。靈柩,盛撿屍體的棺木。

21.「存者」兩句:活著的人一下子就可能死去,死去的人身體自會毀滅。衰,減。

22.去若朝露晞:人死去就像早晨的雨水易於晒乾一樣。晞,乾。

23.「年在」兩句:如今已至晚年,逝去的祟越像影子和回聲那樣已無法追回。桑榆間,言日暮。

24.「自顧」兩句:自思己身並非今時可長在人世,因而不禁悲從中來。咄唶,驚嘆聲。

25.棄置莫復陳:放在一邊不要再說了。

26.比鄰:近鄰。

27.「恩愛」兩句:彼此恩愛倘若不減損,雖相隔遠處,兄弟的情分也會日益親密。苟,假若。分,情分,情意。

28.「何必」兩句:何必一天到晚在一起,然後才能表現出兄弟親愛之情?衾,大被。幬,帳子。慇勤,親切之意。

29.「憂思」兩句:因分離愁苦而致病,豈不是感情脆弱的小兒女一樣幼稚可笑。疾疹,疾病。疹同疢。

30.「倉卒」兩句:兄弟片刻之間就要分離,怎能不痛苦呢。倉卒,同「倉促」,匆忙之間。苦辛,痛苦。

31.信:誠,的確。

32.「虛無」兩句:求仙拜神無不可靠,長久以來受到赤松子的欺騙。松子,赤松子,傳說中的仙人名。我欺,欺我。

33.「變故」兩句:人生頃刻間就可能發生災變,誰能像神仙一樣長命百歲。斯須,須臾之間。持,保持。

34.執手:握手,指兄弟親切相會。

35.黃髮期:指長壽。黃髮,長壽的象徵。

36.即:就。援,取。

解析:(摘自:http://www.edb.gov.hk/FileManager/TC/Content_3688/11.pdf)

第5章

表現了曹植對曹彰暴死的哀悼和對人生的感慨。這章接觸到寫這首詩的根本原因。作者深知,嘆息又有什麼用呢?好像上天安排的命運故意和他作對。何以產生這種念頭呢?是由曹彰暴死引起的。曹彰之死,使曹植感到前途未卜,命運難料,不免產生兔死狐悲的頹喪情緒。曹彰突然間就死去,活著的人身體也漸漸衰弱下來。人生一世,只不過像早晨的露水那樣,太陽出來一照就乾了。而且進入晚年,時光流逝更快得驚人。詩人又自知不如金石長壽,只能嘆息悲傷。曹植寫作此詩時年齡不過32歲,正在有為的壯年,然而居然認為「年在桑榆間」,到了人生的暮年,這種反常的心理,是他對個人命運難以把握的反映。「人生如朝露」或「人命若朝霜」,(曹植《送應氏》)為漢代末年士大夫中較為流行的思想。《古詩十九首》就有「浩浩陰陽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固」

第6章

詩人以豪言壯語和曹彪互相慰勉。上一章詩表現的是由曹彰之死引起的悲憤,感人肺腑,催人落淚。然而一味沉湎於憂傷之中,於身無益,於事無補。曹植清醒地知道「心悲動我神」,因而毅然「棄置莫復陳」,不能陷入憂傷的深淵而不能自拔。詩人抖擻精神振作起來,用「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的豪言壯語和曹彪共勉。相信唐代詩人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名句(《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定是受了曹植的啟發。情緒的由低沉而變得昂揚,使詩的情調也變得開朗豪邁了。下面「恩愛苟不虧,在遠分日親。何必同衾幬,然後展殷勤。憂思成疾疢,無乃兒女仁」是對曹彪的開導。告訴他,弟兄之間的情誼如果沒有減弱,離得遠了情份反倒會日益親密。言外之意是說對這次途中沒得同行不要介意。如果因此而得病,那豈不是失掉了大丈夫的氣概而沉溺於兒女之情了!和上文所引的王勃詩中的「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是一個意思。話是這樣說,但詩人還是不能從沉重的憂憤之中完全解脫出來,因此末二句「倉卒骨肉情,能不懷苦辛?」情緒又急轉直下,曹彰的暴死以及由此產生的兄弟殘殺的恐怖陰影是永遠不能忘懷和消除的。

第7章

在贈詩惜別的情意之中,表示了詩人對天命的懷疑和對神仙的否定。作者後半生形同囚禁,動輒得咎,生活沒有樂趣,前途沒有希望。經過這次「會節氣」和歸國途中受到的刁難,使他對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和弟兄骨肉之間的權力之爭的殘酷性,有了深刻的認識。以前還認為命運不好,「天命與我違」;如今知道「天命信可疑」了。似乎意識到,他的遭遇,不是上天意志的安排,而是人世鬥爭的產物。至於神仙,更是騙人已久了。漢末建安時期,求仙之風很盛行,曹操的詩有一半是描寫神仙世界的。曹植也有不少遊仙題材的詩。略早於建安產生的《古詩十九首》裡也有「服食求神仙,多為藥所誤」(《驅車上東門》)的抒寫。曹植對神仙的虛無有所認識,不能不說是一種覺悟。曹植感到「變故在斯須」,頃刻之間就會發生曹彰暴死的慘劇。那麼,人生百年,誰能把握得了呢!曹丕隨時都可能加害於他,所以他說「離別永無會,執手將何時」,不然,和年青的兄弟分手怎麼會有訣別之感?在這作者看來是生離死別的時刻,只能祝願對方保重身體,並且互相祝福而已。詩人與白馬王曹彪最後灑淚而別。

駱賓王(西元約626─684後)與王勃、楊炯、盧照鄰合稱“初唐四傑”,是婺州義烏(今屬浙江)人。

*其五律精工整煉,不在沈、宋之下,尤擅七言長歌,排比鋪陳,圓熟流轉,名作《帝京篇》被譽為“絕唱”。對革新初唐的浮靡詩風,開闢唐代文學的繁榮局面起了一定的作用。

*詩人七歲能詩,號稱“神童”。他七歲時寫的《詠鵝》:「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充滿童趣和天真,清新可愛,是自古以來孩童們學唐詩時常背誦的一首好詩。

*高宗儀鳳三年,詩人遷任侍御史,因上書論事得罪了武則天,遭到誣陷,以貪贓罪名下獄。詩人在獄中寫下《詠蟬》一詩:「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是詠物詩中的名篇。

*後來武則天掌握朝中實權,駱賓王不滿並多次上書言事而不得用,反而貶官為臨海丞。使他抑鬱“棄官”而去。

*西元684年,武則天正式攝政,徐敬業等人在楊州起兵討伐武則天。駱賓王投到其部下,並為其寫了有名的聲討武則天的檄文《代李敬業討武氏檄》,歷數武則天的多項罪狀。雖然駱賓王在討武檄文中對武則天多加指責,但武則天對他的文才卻是稱讚有加。

*討武一方兵敗,徐敬業和駱賓王不知去向。後人因此對其生死多有推測。一說駱賓王被殺(《舊唐書》、《資治通鑑》),一說駱賓王逃匿於今江蘇南通一帶,一說駱賓王逃脫後削髮為僧。

*據說,宋之問的《靈隱寺》一詩乃由駱賓王為之捉刀所作,該詩傳出後,曾經引起一時的轟動,特別是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兩句,對仗工整、景色壯觀,讀之令人心胸開展、豪情滿懷,人們爭相傳抄。與此二句相似的句子,還能從駱賓王其他詩中找到。這首詩反映了駱賓王曾經有過歸隱求道的思想。雖然這種思想還偶爾地反映到他的其他一些詩中,但當時駱賓王畢竟太執著於世間時局的轉變,未能走入道中,只有到了兵敗後無路可走時,才終於走上了自己早就應該走的入道之路。

(取自: http://www.hkreporter.com/talks/thread-762320-1-1.html)

在獄詠蟬並序 駱賓王

【內容】:

余禁所禁垣西,是法廳事也,有古槐數株焉。雖生意可知,同殷仲文之古樹;而聽訟斯在,即周召伯之甘棠。每至夕照低陰,秋蟬疏引,發聲幽息,有切嘗聞,豈人心異於曩時,將蟲響悲於前聽?嗟乎,聲以動容,德以象賢。故潔其身也,稟君子達人之高行;蛻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靈姿。候時而來,順陰陽之數;應節為變,審藏用之機。有目斯開,不以道昏而昧其視;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吟喬樹之微風,韻姿天縱;飲高秋之墜露,清畏人知。僕失路艱虞,遭時徽[墨]。不哀傷而自怨,未搖落而先衰。聞蟪蛄之流聲,悟平反之已奏;見螳螂之抱影,怯危機之未安。感而綴詩,貽諸知己。庶情沿物應,哀弱羽之飄零;道寄人知,憫余聲之寂寞。非謂文墨,取代幽憂云爾。

【註解】:

1.垣:矮牆。

2.「雖生意」兩句:東晉殷仲文,見大司馬桓溫府中老槐樹,歎曰:「此樹婆娑,無復生意。」借此自歎其不得志。這裡即用其事。

3.「而聽訟」兩句:傳說周代召伯巡行,聽民間之訟而不煩勞百姓,就在甘棠(即棠梨)下斷案,後人因相戒不要損傷這樹。

4.曩時:前時。

5.將:抑或。

7.綴詩:成詩。

*【在獄詠蟬】五言律詩(患難人語)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余心。

【注釋】:

1.西陸:天上的昂宿,日行西陸時,正好是秋天,此指秋天。

2.南冠:楚冠,這裡是囚徒的意思。駱賓王是浙江人。用《左傳•成公九年》,楚鍾儀戴著南冠被囚於晉國軍府事。

3.玄鬢:指蟬的黑色翅膀,這裡比喻自己正當盛年。

4.白頭吟:樂府曲名,《樂府詩集》解題說是鮑照、張正見、虞世南諸作,皆自傷清直卻遭誣謗。兩句意謂,自己正當玄鬢之年,卻來默誦《白頭吟》那樣哀怨的詩句。

5.高潔:指蟬,此處以蟬自喻。

*對仗組成:西陸對南冠、玄鬢影對白頭吟、露重對風多、飛難進對響易沉、高潔對予心。

【賞析】

唐高宗儀鳳三年(678)詩人遷任侍御史,因上疏論事,觸怒武後,被誣下獄,詩作於此時。這首詩借詠居高食潔的秋蟬因露重風高而難飛難鳴,暗喻自己忠直高潔卻橫遭誣陷、身陷囹圄而無人搭救,抒發了強烈的悲憤和不平。詩人以蟬的高潔、喻己的清廉。首聯借蟬聲起興,想起自己身陷在北方的牢裡,而自己的故鄉卻在南方,由不得自己,引起客思,由「南冠」切題。頷聯以「不堪」和「來對」的流水對,闡發物我之關係,而在這的「來對白頭吟」,有雙關意一來說明自己以生意已無,二來表明自決之意。頸聯運用比喻,以「露重」、「風多」喻世道污濁環境惡劣。「飛難進」喻宦海浮沉難進。「響易沉」表示自己被污陷下獄的聲音沒被朝廷所聽見。尾聯以蟬的高潔,喻己的品性,結句以設問點出冤獄未雪之恨。這是一首很好的詠物詩,在詠物詩中獨享盛名。借詠物寓抒情,滿腔忠憤,溢於言表。

(參考:http://www.wretch.cc/blog/tomboy715188/20873094

http://www.kzd-ichibun.com/?uid-326-action-viewspace-itemid-205 )

*唐‧虞世南《詠蟬》

垂綏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這首詠蟬詩將蟬人格化,通過寫蟬的形體、聲音和習性,表達了詩人高潔清遠的品行志趣,達到了物我互釋的完美融合。

垂綏:是古代官帽打結下垂的帶子,類似於蟬的下巴上的細嘴。蟬用細嘴吮吸清露,這裡語義雙關,暗示著冠纓高官要追求清廉。

蟬立於高大挺拔的梧桐樹之上,與那些在腐草爛泥中的蟲類不同,因此它的聲音能夠流麗響亮。蟬聲之所以能夠遠播,並不是因為借助了秋風,而是因為居高致遠的緣故。詩的弦外之音,這種居高自遠完全來自立德,絕非依憑任何外在因素所致,讀者從人格化了的蟬兒那種清華雋朗的高標逸韻,可以看到虞世南的為人為官之道。

虞世南曾為陳隋重臣,為官清廉,德才兼備,歸唐以後任秘書監,深受太宗的稱賞和器重。他與太宗談論歷代帝王為政得失,能夠直言善諫,為此,太宗稱他有「五絕」:德行、忠直、博學、文辭、書翰,並讚歎:「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憂不理!」唐代詠蟬詩以蟬的棲高鳴遠,比喻做人首先要立品,要光明磊落、襟懷坦蕩,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和盛唐氣象。

澳洲光明網http://www.guangming.org/

*唐‧虞世南《詠螢》簡譯

的歷流光小,飄颻弱翅輕。恐畏無人識,獨自暗中明。

【注釋】的歷:鮮明的樣子。流光:光彩閃耀、輝映的樣子。無人識:無人知曉。意指不被重用。暗中明:腹中發光。暗中義指當朝的黑暗不明。

【譯文】我像那滿腹不怎麼鮮明卻暖暖含光的小流螢,輕鼓著微弱的翅膀飄來飄去。流光太微弱了恐怕他人看不清,所以獨自在黑暗中發出更閃亮更暖暖的含光。

【賞析】在詩中作者以自我擬比驕弱的螢火蟲,雖有才能也想為國盡力,但都無法被識用。所以自我比擬那小小流螢的暖暖含光,輕鼓著微弱的翅膀在黑暗的當朝中盡力的顯露自己,期待能被善用。整首詩作者坦示出有「懷才不遇」之感。

傳統中國文學http://www.literature.idv.tw/

*唐‧李商隱《蟬》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注解】:

1、本以兩句:古人誤以為蟬是餐風飲露的。這裏是說,既欲棲高處,自難以飽腹,雖帶恨聲,實也徒然。

2、一樹句:意謂蟬雖哀鳴,樹卻自呈蒼潤,像是無情相待。實是隱喻受人冷落。

3、薄宦:官卑職微。

4、梗猶泛:這裏是自傷淪落意。

5、蕪已平:荒蕪到了沒脛地步。

【評析】:

這首詩借詠蟬以喻自身的高潔。前半首聞蟬而興,重在詠蟬;它餐風飲露,居高

清雅,然而聲嘶力竭地鳴叫,卻難求一飽。後半首直抒己意,他鄉薄宦,梗枝漂流,

故園荒蕪,胡不歸去?因而聞蟬以自警,同病相憐。

全詩層層深入闡發主題:“高難飽”,鳴“徒勞”,聲“欲斷”,樹“無情”,怨之深,恨之重,一目了然。實屬“詠物”佳絕。

Happy Funny Land http://happyfunnyland.com/

*唐‧賈島《病蟬》

病蟬飛不得,向我掌中行。折翼猶能薄,酸吟尚極清。

露華凝在腹,塵點誤侵睛。黃雀並鳶鳥,俱懷害爾情。

一生窮愁潦倒的賈島,以病蟬自況,這是他才高命蹇的喟歎,病蟬的“折翼”、“酸吟”喻仕途的坎坷、生活的窮酸,儘管貧賤,仍能不以俗厚而自薄,不墜污濁而自清,然而就是這樣他也生活得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因為有“黃雀”與“鳶鳥”這樣的險惡勢力。一個奔波輾轉、潦倒淹蹇的窮酸書生相躍然紙上。

綜上所述,聞見蟬聲是物色感于外,喜怒哀樂是情動于中,兩相遇而發為歌詠。如風水相遭,自然成文;似泉石相舂,自然成響。詩人在這一蟬一我、亦蟬亦我的詩境中,達到了物我互釋的完美融合。儘管蟬在唐詩裡有著不同的意象特徵,形態各異,但都神形兼備,詩人借助這些不同的意象,或表達高尚的情懷,或抒發滿腔的悲憤,或感慨歲月流逝,或觸發悲秋思緒,無論是娛情還是抒憤,正是這只小小的鳴蟬,唱響著唐詩那意境深遠的神韻。

國學網http://www.guo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