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15日 星期五

98(1)古典詩選共同筆記(第七週 2009.10.30)

※王勃(650~676)

●初唐四傑之一,在四傑中年紀最輕也最短命;以文章起名,是駢文高手。

王勃的生命就是四傑的縮影。

●早慧詩人

●唐代詩歌史上的一顆彗星

●初唐四傑作品受六朝遺韻影響

●恃才傲物,為同僚所妒→灰身粉骨以謝君父

※<滕王閣>:從宴會的結束開始寫,顯示人在時間中的衰歇渺小。

※<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

其段三中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被視為天才句。段四的〝誰悲失路之人〞呼應段五猖狂的阮籍,但王勃卻不想效法他為窮途而哭。這邊舉了蘇軾的寒食帖 做個比較:〝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表明蘇軾的心情低落至極,連哭都沒力氣了。

緣由:王勃在獲罪後,因先前連罪牽連到父親,而對父親有所歉意。描寫失路之人。

※范仲淹未曾去過岳陽樓,卻寫下<岳陽樓記>;韓愈未曾去滕王閣卻著有<新修滕王閣記>。

※比較同性質的作品:

●石崇<金谷園詩序>

感性命之不永,懼凋落之無期,故俱列時人官號姓名年紀,又寫詩置於後,後之好事者,其覽之哉。

●王羲之<蘭亭詩序>

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係之矣,向之欣欣,俯仰之間,以為陳跡。

●李白<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

●宋玉<高堂賦>

表露出快樂不能持續,樂而生悲,人的世界是渺小的,而自然卻是無限的。

●王勃<銅雀妓>

曹操的銅雀台,其墓在西邊,可清楚望見銅雀台。曹操喜愛樂鬧,其生前的遺願便是希望銅雀台上日日有歌舞的演出,南朝人常以銅雀台上的歌伎做為描寫對象。在選題上透露尋找出路,卻一直尋不著。如:<銅雀妓>,<臨高臺>等。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黃庭堅寫給蘇軾:”心親則千里晤對,心異則連屋不相往來”可與本詩:”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相呼應。

●與曹植<贈白馬王彪>比較

此詩共有七首,收錄在<曹植集>中。白馬王為曹植同父異母之弟。

第五篇緣由:

曹植因兄在京任官職,和兩個弟弟前往京師拜訪。回程,弟曹彰亡,欲與弟彪同行,不准,憤而成篇。篇中的:奈何念同生,一往行不歸。

-。-。-。-。-。-。-。-。-。-

王勃〈滕王閣詩〉

滕王高閣臨江渚,配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風雨

閑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滕王高閣臨江渚,配玉鳴鸞罷歌舞。」這遠眺西山、依傍贛水,雄偉的滕王閣啊,仍然高高的矗立在江邊。當年身上掛著琳琅玉佩,駕著鸞鈴馬車的滕王,和許多皇親國戚們,在這裡笙歌曼舞的繁華早已遠去了。

「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風雨。」只有早上南浦的雲霞,寂寞的飛進這雕梁畫棟中。而在黃昏的時刻,有時會有西山的細雨,靜靜的飄灑進珠玉串成的簾幕。

「閑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清澈的潭水,映照著安閑的雲影,顯得長日悠悠不盡。在萬物天體不斷的更替中,不知已過了多少的春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金枝玉葉的滕王啊,雖然建造了這麼一座富麗的畫樓,但卻因獲罪而被貶謫,如今又在什麼地方呢?富貴榮華轉眼即逝,什麼才是真正的永恆呢?只有欄杆外的長江水,依舊無聲的奔流著,看盡這世間的一切。

「空」是這首詩的重點。在雕梁畫棟盛極而衰,朝雲暮雨空自寂寞的變化中,王勃表白了自己的胸懷:「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問世間,何為永恆?哪裡才是人生中,真正的歸宿呢?只剩下了長江奔流,一直在感嘆著人世間的興衰吧!

─節選轉載自NTDTV〈天韻舞春風〉節目

詩的故事請參考 => http://news.epochtimes.com.tw/9/10/13/123792.htm

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

故事:

西元675年,當時洪州都督閻伯嶼重修滕王閣,並於九月九日設宴廣邀賓客。適時,年方十四歲的王勃省親途經南昌,應邀當眾揮筆為閣作序。 王勃一氣呵成寫下【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在座賓客無不驚嘆。自此,滕王閣連同王勃的滕王閣序相得益彰,名揚遐邇。

解析:

《滕王閣序》乃是一批作品的序,並非只是自己那一首詩的序。文中有宴會將散、臨別贈言的意味。

本文的結構特點是典型的「四六體」,偶儷對仗十分工整。如果說《蘭亭集序》自由的句式與結構仍是從散體到駢體的過渡作品,那麼《滕王閣序》的駢體就是經過東晉到初唐的發展後已經完全成熟之作。

從文風來講,《滕王閣序》壯麗宏博,高昂奮發,感慨而不傷懷,一改六朝此類文賦「辭麗氣慘」的風格特點。韓愈對駢文向有微詞,不屑為之。但對此文卻推崇備至,稱「壯其文辭」。《滕王閣序》在藝術表現上也有缺點,如注重形式,排比典故,使古典知識不多的人難以理解。

98(1)古典詩選共同筆記(第五週 2009.10.16)

主題一 杜甫對初唐四傑的評價。

戲為六絕句 杜甫

楊王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長江萬古流。

註:王、楊、盧、駱:指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註:輕薄為文:普通讀書人嘲笑初唐四傑的文章。

註:哂,音ㄕㄣˇ,嘲笑

註:爾曹身與名俱滅一句:你們的名氣,將隨著肉體消逝而毀滅。

註:不廢長江萬古流:初唐四傑之名,似長江滔滔,萬古長流。

 

主題二 介紹沈佺期、宋之問作品,略談貶謫對古來文人造成的影響。

一: 沈佺期、宋之問簡介

二人合稱沈、宋,皆為宮廷侍宴的應制詩人,在詩史上,律詩體制的成熟與開展,沈、宋功不可沒。

沈、宋,與文章四友(杜審言、李嶠、崔融、蘇味道)皆為宮廷文人之代表,均曾参與編纂《三教珠英集》。

武則天當政時代,沈、宋與張易之、張昌宗兩兄弟友好(張氏兄弟為武則天喜愛的男寵)。後來,武則天去世,張氏兄弟失勢而被政治清算,沈、宋同受波及,遭貶流放。p 405

二:史書評價

《新唐書 文藝傳》云:「魏建安後迄江左,詩律屢變,至沈約、庾信以音韻相婉附,屬對精密。及宋之問、沈佺期,又加靡麗,回忌聲病,約句準篇,如錦繡成文。學者宗之,號為沈、宋」。

三:作品賞析

類型一:未過大庾嶺(大庚嶺為五嶺之一,古人以此為南北分界,過嶺後之風土民情,與中原文化頗不相同。大庚嶺亦因梅花而聞名,又稱作梅嶺。)

題大庾嶺北驛 宋之問

陽月南飛雁,傳聞至此迴。我行殊未已,何日復歸來。

江靜潮初落,林昏瘴不開。明朝望鄉處,應見隴頭梅。

註:雁,北方大雁

註:古人傳說北雁南飛至衡山,便會回轉,故衡山又名迴雁峰。

註:意指還未到目的地

註:潮,指江畔之水。

註:江靜潮初落,林昏瘴不開二句,表示出作者對於前行未知的路途,充滿了不安的意緒。

註:隴頭梅,嶺南氣候和暖,梅花早放。隴頭,即為嶺頭。

至端州驛見杜五審言沈三佺期閻五朝隱王二無競題壁慨然成詠 宋之問

逐臣北地承嚴譴,謂到南中每相見。豈意南中岐路多,千山萬水分鄉縣。

雲搖雨散各翻飛,海闊天長音信稀。處處山川同瘴癘,自憐能得幾人歸。

註:杜審言,為杜甫的祖父

註:豈意,沒想到

註:歧路之語,頗有雙重指涉之意味,一是具體的道路歧途,二是生命中的轉折。分叉,歧路一詞,常於初唐四傑詩句中出現,尤以王勃為甚。

註:雲搖雨散,表示出作者難以掌握自己的命運。

自昌樂郡泝流至白石嶺下行入郴州 沈佺期

茲山界夷夏,天險橫寥廓。太史漏登探,文命限開鑿。

北流自南瀉,群峰回眾壑。馳波如電騰,激石似雷落。

崖留盤古樹,澗蓄神農藥。乳竇何淋漓,苔蘚更彩錯。

娟娟潭裏虹,渺渺灘邊鶴。歲杪應流火,天高雲物薄。

金風吹綠梢,玉露洗紅籜。溯舟始興廨,登踐桂陽郭。

匍匐緣修阪,穹窿曳長索。礙林阻往來,遇堰每前卻。

救艱不遑飯,畢昏無暇泊。濯溪寧足懼,磴道誰云惡。

我行山水間,湍險皆不若。安能獨見聞,書此貽京洛。

註:郴,音ㄔㄣ

註:表明作者在過山後,即將到達窮鄉僻壤之地(當地文化與中華文化截然不同)。

註:太史,即太史公司馬遷

註:磴道,即石階。磴,音ㄉㄥˋ

註:貽,贈送

註:京洛,指的是京城中的舊友

類型二:已過大庾嶺

嶺表逢寒食 沈佺期

嶺外無寒食,春來不見餳。洛陽新甲子,何日是清明?

花柳爭朝發,軒車滿路迎。帝鄉遙可念,腸斷報親情。

註:嶺外,意指五嶺之南

註:餳,音ㄒㄧㄥˊ 或 ㄊㄤˊ,指的是麥芽糖。

註:新甲子,意味新的一年的開始

入鬼門關 沈佺期

昔傳瘴江路,今到鬼門關。土地無人老,流移幾客還。

自從別京洛,頹鬢與衰顏。夕宿含沙裡,晨行岡路間。

馬危千仞谷,舟險萬重灣。問我投何地,西南盡百蠻。

註:瘴江,即西江

註:土地無人老,指當地水土惡劣,致使居民短壽。

註:流移幾客還,意思是被貶謫來此的人,幾乎無人得還

註:京洛,長安、洛陽

註:夕宿含沙裡,晨行岡路間二句,指的是沈佺期晚上住的極簡陋,一早起來又要繼續趕路。

註:馬危千仞谷,舟險萬重灣二句,可以想見當地險惡的地勢

註:百蠻,意味著西南居住著許多蠻族,是蠻荒之所

送南遷客 張籍

去去遠遷客,瘴中衰病身。青山無限路,白首不歸人。

海國戰騎象,蠻州市用銀。一家分幾處,誰見日南春。

註:遷,指的是貶謫(貶謫在中國由來已久,堯舜時,曾貶四凶至邊境抵禦魑魅。)

註:瘴,南方多瘴氣

註:海國,今之泰國、越南

註:中國直到明清才開始廣泛使用白銀,在此之前的唐代,大部分地方使用的是銅錢或鐵錢,而蠻州這裡使用的卻是白銀。

註:日南,即南中(廣西、廣東)

度大庾嶺 宋之問 (講義 p.6)

度嶺方辭國,停軺一望家。魂隨南翥鳥,淚盡北枝花。

山雨初含霽,江雲欲變霞。但令歸有日,不敢怨長沙。

註:軺,音ㄧㄠˊ,驢拉的輕便小車,此字眼點出了落拓蹇困的味道。(陸放翁詩云:「此身合是詩人味,細雨騎驢入劍門。」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註:翥,音ㄓㄨˋ,飛翔之意。南翥鳥即是雁子。魂隨南翥鳥,意指作者思鄉之情,已隨著雁子一同飛往長安。

註:山雨初含霽,江雲欲變霞二句,既是景語,亦是情語,乃情景交融之佳句。

註:但令歸有日為倒裝句法,還原後應為「但令有日歸」。

註:怨,埋怨,頗似於屈原《離騷》之「騷」意。

長沙一詞,是指西漢賈誼這個典故(賈誼做過長沙王太傅),古來文人,逢上貶謫斥逐,心情鬱結,往往以屈原、賈誼自比。

四:總結

南宋嚴羽在《滄浪詩話》的詩評中談過:「唐人好詩,多是征戍、遷謫、行旅、離別之作,往往能感動激發人意。」

98(1)古典詩選共同筆記(第四週 2009.10.09)

※提要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是中國唐詩中的一塊瑰寶,不論在音韻上、意境上都拿捏得恰到好處,是初唐詩中登峰造極之作,析論之時,若僅以字詞解釋草率帶過,解則解已,然終不能深入了解其中奧妙。故蜀蕙老師在討論這首詩的時候,總是旁徵博引,左右逢源,以期能多觸發大家對詩句意境之深刻體會。本週老師以《西州曲》為講述主軸,與春江花夜月相互闡發。

《西州曲》屬於南朝雜曲歌辭,堪稱南朝作品中最出色的情歌。在技巧與意境上,似與《春》詩有相互繼承關係,而《春》詩除了在形式上由五言進展為七言,意象上亦有所創新。故若能通解《西》詩,對於《春》詩之理解亦能有所助益,此份筆記之第一部分即為《西州曲》與《春江花月夜》之探討與比較。

第二部份與第三部份為《西州曲》之延伸。《西州曲》既為南方系統之文學,老師因此順勢介紹南方文學的兩種流派,分別是位於長江中游的西曲與長江下游的吳歌,以《子夜歌》、《東飛伯勞歌》為例。而更深一層的雜曲歌辭探討,則歸入第三部份,引雜曲歌辭《河中之水歌》與沈佺期《古意》相互對照,以彰其特色。

上課所抄下來的筆記,畢竟零零落落,大家經過比對、歸納之後,難免會留下一些未能納入歸納之中的句子,但其中未嘗對我們無所助益,因此我們也不願意讓它憑空消失,因此列入第四部分「重點補注」,以供參考,也許其他人會因此而有其他發現也說不定。

一、 .西洲曲與春江花月夜

1.西州曲

整首詩包含了春夏秋冬的時間推移,時間宛如魔法,呈現如蒙太奇般的剪接效果。

例:憶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此兩句以開門見山法的方式,點出三月江南,梅花盛開之際,因地景回憶起過去與情人幽會情形。

由『採蓮南塘秋』到『望郎上青樓』象徵從初秋到深秋的意境代表女主人不見情人歸的相思之苦。

意像的採用:蓮子→憐子

烏臼樹→夏季結子之樹

蓮心徹底『紅』(情人之間帶有熱血、溫度的熾熱情感)一連串弄蓮子的動作,顯示女子百般無聊。折梅「寄」江北:具雙重含意,既是當年愛情信物的見證,亦為今日愛情的寄託。

以局部意象呈現女性之美:單杉杏子紅,雙鬢鴉雛色;門中露翠鈿;垂手明如玉。西洲曲為南方詞曲,顏氏家訓曰:「南方水土和柔,其音青舉而切諧,失在浮淺,其詞多鄙俗。」

關於西洲,溫庭筠《西洲曲》:「西洲風色好,搖見武昌樓。」形容西洲是在武昌附近風景優美的地方,然就此判斷西洲在武昌附近,過於武斷,西洲可能只是一種嚮往,對人間樂土的嚮往。

西洲曲的結構:以開門見山法點出題目,直接揭示其主旨:相聚趣、離別苦。

海水夢悠悠:全詩尾聲,描寫女主角自「回憶」回到現實,以此結束相思之苦,這種纏綿回環的結構,給人一種前後互映的美感。

2.春江花月夜:

上週老師講到『但見長江送流水』,故本週自『白雲一片去悠悠』說起。

『誰家』今夜扁舟子:呈現一種非個人而是普天皆同的情懷何處相思明月樓:傳統樓頭思婦的形象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運用到鴻雁寄書的意象;魚龍運用了雙鯉魚的意象,表達對伊人的思念。※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

全詩由淡入濃,情景交錯,透露出人生哲理的生命體悟。

進入春江的第二大主題:春江可由兩個部分來做探討,一為春、江、花、月、夜等景色,一為作者因景所發之情思。「白雲一片去悠悠」始為主角相思的開場白。

明朝人開始注意此詩,此詩亦使明人領會唐詩之美。

與西洲曲的比較:同為江南雜曲,但西洲重於敘事,尚偏重於樂府的格式,而春江已經是唐人的作品了,重於敘情,是唐詩風格。而西洲曲為女子思念男子,然春江花月夜中,思念的雙方則沒有限定範圍,可能是男子思念愛人;可能是家人思念遊子。而兩者相同之處,則都以開門見山法破題,內容都是由景生情。

二、 西曲系統與吳歌系統的比較

南朝梁、陳時代民歌發展至成熟時代;西曲系統位於長江中游,吳歌系統屬於江南文學。

古史記載:<北史文苑傳>「江左宮商發越,貴于清綺,河朔詞義貞剛,重乎氣質。」<顏氏家訓>「南方水土和柔,其音清舉而切詣,失在浮淺,其詞多鄙俗,北方山川深厚,其音沉濁鈋鈍,得其質直,其詞多古語。」文中內容表示,長江流域的城市為南朝的政經發展中心,因貴族群聚,而清揚、綺麗,因此相思、離別為題材的情感樸質特別受到重視。<顏氏家訓>所謂鄙俗,是因為吳歌系統以戀歌為主,為儒家觀點所不容。以子夜歌為例,運用雙關表達兒女之情,內容多以男女情愛為主,缺乏儒家文以載道精神。

吳歌內容大多為女子哀怨、相思,艷麗柔弱的型態〈例如:《子夜歌》、《讀曲歌》〉;西曲內容多以坦真率直的方式,抒情女性主人翁〈例如;《西洲曲》〉;兩者大部分皆為五言句,且修辭大量運用諧音、雙關,內容脫離不開男女相思之情。

西曲與吳歌中的五言句法及音韻雙關的修辭,對後代絕句的發展有奠基、外張的影響力。

三、 河中之水歌與沈佺期的古意

沈佺期的<古意>為擬古之作,詩中沿用許多魏晉南北朝時期民歌的語言、意象。

○1「丹鳳城南秋夜長」,民歌標題為「秋夜長」的篇目甚多。

○2「鬱金堂」、「玳瑁梁」、「寒砧」、「遼陽」、「白狼河」、「明月」、「流黃」,都是漢魏六朝樂府中常出現的字詞。又,「遼陽」、「白狼河」皆為漢代地名。

兩詩中盧家少婦的比較:

○1<河中之水歌>的盧家少婦嫁入有錢人家,生活圓滿。住家雕梁畫棟不說,出門更有僕人提鞋。人生不失時,都按著計畫行走,令人稱羨。

○2<古意>中少婦的物質享受不低於<河中之水歌>的。可惜<古意>中少婦的丈夫駐紮到遠方,空有華屋而沒人陪她一同享樂,其中的孤寂透過這樣明顯的對比越顯落寞。

兩詩的思想對比:

○1<河中之水歌>歌詠老百姓對平凡穩定生活的冀望;<古意>則呈現征夫與思婦在閨中的怨情流露出反戰的情緒。

○2<河中之水歌>有著及時行樂的想法,常見於古詩十九首,例:<青青陵上柏>、<東城高且長>、<驅車上東門>、<生年不滿百>。

兩詩寫作風格比較:

○1<古意>雖在模仿民歌,卻對仗工整,收入七言律詩。

○2<古意>點出空間感,如:白狼河(戰場)對丹鳳城(家鄉)。

○3<河中之水歌>對少婦白描較多,勾勒出少婦較具體的形象,有了這樣完整的背景,讓沈佺期寫<古意>時用為典故,增加張力。

舊詩新寫:

○1七言今體昌於初唐,至盛唐極盛。<古意>為唐朝擬古之作,在新的樣貌中帶著濃厚古典色彩,多處可供對比,增加語言趣味。姚姬傳曰:「高振唐音,遠包古韻,此是神到之作。」(見唐宋詩舉要529、530頁)

○2故事情節的轉換,讀出詩人抒發情感的不同。<河中之水歌>美滿幸福,不講淑世大道,追求平凡的快樂;<古意>不然,隨著戰爭的爆發,讓少婦夢想的婚姻家庭生活破碎,獨守空閨。沈雲卿寫作此詩,除了道出婦女百般寂寥的愁思,同時為對社會的一種批判,如果沒有戰爭,盧家少婦就永遠是那<河中之水歌>的盧家少婦。

四、 重點補注

1. 鮑照《梅花落》

中庭多雜樹,偏為梅咨嗟 。「問君何獨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實 。搖蕩春風媚春日,念爾零落逐寒風,徒有霜華無霜質!」

2. 本周必讀:楊牧的前言、中文系必讀兩部書:宋郭茂倩樂府詩集、清嚴可均先秦兩漢三國六朝詩

3. 劉若虛 中國詩學、齊邦媛 巨流河

98(1)古典詩選共同筆記(第三週 2009.10.02)

一、張若虛生平:

1. 吳中四仕:即張若虛與賀知章、張旭、包融四人,賀與張旭在杜詩中以癲狂、自由、淡泊名利著稱。

2. 由其他三仕推敲,可知張若虛活躍年代約在西元660~720年,其他僅知張應為揚州人,曾任袞州兵曹。

3. 因其生平缺乏記載,所留作品僅存〈春江花月夜〉、〈代答閨夢還〉,造成解讀之困難。

二、《春江花月夜》選錄狀況:

1. 清‧彭定求、沈三曾等編《全唐詩》:錄張若虛二詩--《春江花月夜》、《代答閨夢還》。

2. 唐、宋選集:張若虛才秀人微,唐宋當代不以為好,完全不錄。

3. 宋‧郭茂倩《樂府詩集》:因《春江花月夜》為樂府,故錄之。

4. 明代才被一些選輯收錄,但位置尷尬(例如明‧高棣《唐詩品匯》),清代後始聲名赫起,幾乎所有選本都選。

a.明萬曆18年,胡應麟《詩藪》:「《春》詩形似宮體,勝〈代悲白頭翁。〉(劉希夷作)」

b.清‧沈得潛《唐詩別裁》:「近王、楊、盧、駱(初唐四傑)之體」

c. 清‧王闓運:「用西洲格調,孤篇橫絕、竟成大家」、「宮體詩的波瀾」。

5. 近代:評價更高。

a. 民國‧聞一多《宮體詩的自贖》:

「《春江花月夜》是詩中之詩、頂峰上的頂峰;有一種迅絕的宇宙精神在其中;描寫了唐詩的大意境。」

b. 民國‧李澤厚《美的歷程》:

「具有少年時代的憧憬與悲傷」、「走向成熟期的青少年,對人生宇宙初醒覺的自我意識。」

(盛唐浪漫的精神代表:少年的憧憬與悲傷、青春熱情的感傷,與六朝中年的悲愁不同。)

三、其他詠月作品:

1. 西元1976宋‧蘇軾40歲於密州寫《水調歌頭》: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無法相聚的悲哀)

↓(以理性克服)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將千百年來不斷訴說的事,用「千里共嬋娟」一句道盡了,用理性的口吻寫出無法相聚之悲哀,並提出「此事古難全」來釋懷。此句精神為歷代詩人所著墨,〈水調歌頭〉雖與〈春〉詩相隔四百餘年,卻有著同樣精神。)

2. 唐‧張九齡〈望月懷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張九齡為南方人,南方文學色彩濃厚,從民歌可考。 唐代為南北融合朝代,文學承漢魏六朝、融南北民歌。)

四、詠月民歌:

1. 〈子夜〉:「夜長不得眠,明月何灼灼。想聞喚散聲,虛應空中諾。」怨月太亮干擾了睡眠,對月說話如同對著思念之人,似乎聽見他回應。

2. 謝莊〈月賦〉:「美人邁(遠)兮音塵闕,隔千里兮共明月。」也描述到跟〈春〉詩一樣的景況。

3. 唐‧張九齡〈自君之出矣〉P.411

本樂府民歌,多白描為主,後經文人潤飾,多帶婉約。這是一首關於思念的詩,內涵譬喻:張九齡將自己比擬為月光,因思念而「夜夜減輕輝」。

五、《春江花月夜》題解:

1. 春、江、花、月、夜為中國人認為最美意象之結合。

2. 南朝民歌分為吳歌、西曲,漢武帝命樂府采詩所輯,後稱為樂府詩:

a.吳歌:長江下游詩歌之總稱,如:張若虛(揚州人)《春》詩即據吳歌 所作。

b.西曲:長江上游詩歌(洞庭湖一帶)

3. 《春江花月夜》乃宮體詩舊題,陳後主據吳聲所作:

宮體詩:聲色、糜爛、華麗、艷情為其特色,在現代文學史中不被肯定。(如隋煬帝《春》中「漢水游女、湘川兩妃」,其中二妃贈佩乃引楚辭意象、浣紗人引自民歌)、(文學史通常根據唯物主義的標準,與民生相關詩歌評價較高。)

4. 晚唐詩部分回歸綺靡情調,為晚唐詩一特色,如:溫庭筠《春江花月夜》

5. 唐‧張子容的《春江花月夜》中,全詩包含題旨五意象,有艷情傳統,結合南朝至隋朝詩歌遇仙情調。前四句是月光隨波擺盪的描繪,後兩句浣紗人延續宮體詩的情調。

6. 月與季節:春月:溫暖明亮而飽滿;秋月:含相思之意帶寒霜。

六、《春江花月夜》逐句賞析:

1.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顯示一種雄偉意象:宇宙裡每一條江水都倒映月光,將詩人個別感受(樂府傳統)化為普遍性,即--「千江有水千江月」;其中「生」字富生命性。

2. 江流宛轉遶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裡流霜不絕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甸」:沙洲,此指有香氣的沙洲,帶出「花」的元素。

「霰」:在高空中的水蒸氣遇到冷空氣凝結成小冰粒,多在下雪前或下雪時出現。(漢語辭典:http://tinyurl.com/y9zp3z6)詩的意境由海口轉入河流、開花的沙洲,以霰來描寫薄霧般的月光,月光如霜,覆蓋了沙洲。(月光如霜乃盛唐特色)

補充:蘇軾《永遇樂》:月光如霜(月照之物如結霜般),好風如水,清景無限。

3.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彷彿萬物皆籠罩在月光一色中,藉江、月、人提出時間問題。(皎皎取自民歌。)

蔣勳:「唐人認為人的生命與宇宙相關,人渺小而宇宙廣大。」

4.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祇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有另一版本為「江月年年望相似」由宇宙不變觀人生之短,然唐人的自負認為江月所等待的是自己。

比較:《董嬌嬈》

同:宇宙之無窮矣

異:生命雖短但年復一年重來。(由悲觀轉樂觀)

月與人的關係乃唐人喜愛的寫作方式,如:唐.李白《把酒問月》--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只因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裡人。

5.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由白雲和青楓浦帶出時空觀,青楓浦更富民歌中碼頭-離人意象,後二句進入代(離人思婦)言體且具有情節。詩意位置明顯在南方水域。

6.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玉戶簾中卷不去,擣衣砧上彿還來。擣衣指把厚重的棉被拿出來,彈打棉絮,亦暗示秋天的即將來臨,增添思婦獨守的悲涼感。

參考唐‧李白:「長安一片擣衣聲。」

7.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同望一月卻不能相見的悲哀,希望如同月光般照著思念之人。鴻雁魚龍為唐詩常見意象,強調一種人生的偶然性,如:宋.蘇軾〈和子由澠池懷舊〉: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非鴻踏雪泥,泥上偶然流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宋.《傳燈錄》:「雁過長空,影沉寒水;雁無疑蹤之意,水無沉影之心。」

補充:蔡琴〈月光〉:

到那時請讓花草的幽香,隨著你,月光陪在他的身旁,隨著你;飄在他斑白的髮上。

蔡琴〈天台上的月光〉:

我沿著你的心門外輕輕走,不會打擾你的夢,我已經不再要求太多,只要你還能夠記得,偶而能想起心門外的我。今晚有淺淺的風,難道他還記得你和我流失的歡樂?但願能與你同做一個夢,多少花落夢中。

8.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9.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七、《春江花月夜》結構分析:

1. 張若虛所做《春江花月夜》樂府與他人所作有極大不同,加入新元素,並改五言為七言、改短篇為長篇、改艷情傳統為離人思婦。

2.改短篇為長篇,其控制結構因素由聲音開展:

a.將全詩分為九部分,其押韻為平仄平仄平平平平仄,每部分第三句韻腳皆與整句韻腳平仄相反,讀來有規律又不死板,且將短篇相扣唯一長篇。

b.在韻腳的設定上,前四段由宏亮轉細微,並以之凸顯問句;而後又轉細微為宏亮。

3. 在段落大意的扣連上,前四段著重宇宙人生問題(盛唐特色),宇宙(江與月)何時始;後五段則著重在人世間的關照,以民歌遊子思婦的手法書寫。

2010年1月12日 星期二

98(1)古典詩選共同筆記(第二週 2009.09.25)

第一講:唐詩中的有情世界──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由春、江、花、月、夜,五個元素組成。

●春江花月夜

作者張若虛,至今少有作品傳世,因此中國文學史上有「孤篇橫絕」之稱。老師首先談及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並且請同學背誦,原因有二:一、此詩具有經典的唐詩色彩(盛唐);二、意境用語皆美,值得背誦。不論從文字或音韻、音節構成的角度上來說,都是一首充滿具代表性的唐詩作品。其名篇:「春江花月夜」篇名中每一個字都是他所刻劃的主題。 一般來說,將此詩每四句分為一段,用以方便討論,共有九段。每個段落都有平聲或仄聲韻,有聲音的大小、洪亮、細微的分別。首段首句中出現「春江」,次句出現「月明」,末句則再度出現「春江」與「明月」。因此,我們要來討論「月」這個主題在唐詩其他作品中是如何呈現的。

●望月懷遠(《唐宋詩舉要》P‧411)

這首詩乃是張子壽所作,就是大家熟知的張九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每逢中秋佳節,此詩前二句便會被廣為運用。張子壽為初唐時期的詩人,而先前提及的張若虛則是盛唐詩人,可知「月」這個主題,乃至「明月」一詞,在唐詩中所象徵的重要傳統與特色。月亮主題,其實就是「分別」的主題。吉川幸次郎曾在其重要論述〈推移的悲哀〉中說到,這個分離/分別,就是「無常」。代表一種時間移動的悲哀,月亮圓缺則象徵事物從圓滿到不圓滿的過程。

此詩標舉了另外一個重要的唐詩主題,「思婦」與「遊子」。這個主題對照的正是空間與距離的隔閡,配合上述月亮、分別、無常、時間移動的悲哀,多次在唐詩作品中出現。 以張九齡(張子壽)名作「望月懷遠」做比較,「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有情人在漫漫長夜中,越發感受到空間的阻隔,但可藉由一同看著天上的明月感受到彼此的存在,望月懷遠中的月,和春江花月夜中的月,同樣是「暖月」的意象。相對而言,漢代文人多喜歡描寫悲,到了唐代,文風漸漸有不同的轉向。有人認為漢朝的文學常以風雲來作為無法控制情勢、無常人生的意象,而唐朝的文學也用了江月之恆長來描寫感情氛圍下的一種時空的距離感。

●代悲白頭翁(一作白頭吟) (見補充講義P‧1)

作者劉希夷為初唐人,是個奇特的詩人,雖身在唐朝但詩風不似唐人,反而作品中多關注漢魏六朝或樂府民歌的主題。 而補充講義提到,劉希夷曾說過「既而悔之,我此詩似讖」(詩讖指的是詩人所做的詩應驗在自己身上),收錄在唐人軼事彙編裡。劉希夷的(覽鏡)也是嘆惜著青春一去不復返,在覽鏡的同時,發現生命已逐漸走下坡。在(白頭翁)裡有一詩句「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表達出時運交替、人事皆非的感嘆。他人在唐代,心卻一直留戀著過往。

「已見松柏摧為薪,更聞桑田變成海。」松柏長青的典故出自古代松柏植於富家望族前,多用做墓樹,既然如此為什麼會把松柏都弄成柴火?那就是因為家道中落的關係。而桑田為何會變成海呢? 此詩句講大自然的變化是快速的,相對於人的存在何其渺小。 接下來的「古人無復洛城東,今人還對落花風」,此詩句藉由古今的對比鮮明的對照出世代凋零之感。 又其中詩句「光祿池台開錦繡,將軍樓閣畫神仙」前一句引用王根(光祿勳卿),後一句引用梁冀等歷史典故,從歷史的教訓去反省人生的無常。

再如「宛轉娥眉能幾時,須臾鶴發亂如絲」喻女子及男子的容貌隨歲月增長漸蒼老,青春是會消逝的;「但看古來歌舞地,惟有黃昏鳥雀悲。」與劉禹錫─《烏衣巷》:「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意趣相似,皆指現今只有黃昏鳥雀飛,感嘆所有的繁華都隨著時間的流轉而沒落,劉希夷對人生無常的主題之著迷在此也可見。 另外〈董嬌嬈〉中的「何時盛年去,歡愛永相忘」,主要意指有曾經愛你的人永遠忘記你,及人與人之間的情份短暫,沒有永恆的人事物,但不要妄自菲薄,因為時間是公平的。將此詩與〈董嬌嬈〉比較,可發現其主題相當類似,一言以蔽之,「不能擁有永遠的青春/永恆」,亦足以驗證劉希夷此詩關注的主題,確實跟唐代詩人有所不同。

老師說,綜合讀一個作者同期的作品,可以找到其創作的主題脈絡;而綜合讀一個作者不成功或不成熟的作品,更可以發覺那些成熟名篇之美、之優。從劉希夷這些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他所關注的主題乃至於詞彙,都曾經反覆出現在各個作品當中。 而唐詩到什麼時候才走出這個「悲哀」的主題呢?

(見補充講義P‧2)杜甫〈春日江村五首〉中「乾坤萬里眼,時序百年心」與蘇軾〈孫莘老求墨妙亭詩〉中「後來視今猶視昔,過眼百世如風燈」,可以看到,這兩段詩代表唐詩的眼(視野)打開了。孫莘老,本名孫覺,他收藏許多碑刻,為何收藏呢?求的正是「不朽」。

●自君之出矣(《唐宋詩舉要》P‧749)

這是張子壽的另外一首詩作,此篇與〈望月懷遠〉的意旨相同。但我們要討論的是「自君之出矣」的來源。這些詩作在講義第一講裡面,我們可以發現,在補充講義的參考資料裡,有許多人寫過「自君之出矣」的相關作品,而主題正如我們剛才討論過的,是「思婦」與「遊子」的主題。劉希夷也常關注在這類的題材上,他寫過(春女行)、(公子行),並著迷於代言體。

→代言體:將作者自己比擬成文中所描述的對象的體例。 如(代悲白頭翁)、(代閨人春日)。

●春江花月夜(回到講義第一講)

回到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接下來我們要探討的是「春江花月夜」這個主題的相關作品。這個主題來自吳聲歌曲,所謂的吳,就是南方,因此可視為南方的文學傳統,所以「春江花月夜」是南方的文學傳統中的一個主題。下一堂課,我們就要來探討與「春江花月夜」過去相關的作品,皆為五言,這些傳統為何沿襲至張若虛的文章中,成了七言的作品呢?

98(1)古典詩選共同筆記(第一週 2009.09.18)

◆講解的篇章:王勃〈山中〉p.747、張道濟(張說)〈蜀道後期〉p.748、蘇廷碩(蘇頲)〈汾上驚秋〉p.748、漢高祖〈大風歌〉、漢武帝〈秋風辭〉、李嶠〈汾陰行〉、李白〈太原早秋〉

▲ 主題:唐詩中的時間

▲用詩歌來證明歷史,以詩證史–陳寅恪。

◆汾河-時間之河,欲從兩京通往東北時,其河谷是為要道。漢武帝、隋煬帝、唐玄宗等君王皆曾顧汾河而嘆。汾河自漢武帝開先以來,亦成了各朝君王祭祀后土之處。漢武帝和蘇廷碩兩人嘆詠汾河的詩中皆有風吹白雲之句,意謂自身命運不受控制;漢武帝的〈秋風詞〉中更有感嘆人生在壯年之後便開始走下坡,權力、佳人,也不過是人生中的一時之景,無法恆久擁有。天寶年末,唐玄宗登樓望月時,一旁的梨園子弟有唱李嶠詩者,其詩中亦有以汾河為題嘆秋之句:「不見祇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飛」,同樣是道出滄海桑田,榮華一瞬,人世寂涼的作品,令玄宗曾二度讚嘆「李嶠真才子也」。

★河汾:河指黃河,汾指汾河。

★漢武帝在汾河上得寶鼎。

▲對「風」、「雲」的意象:注意風的意象(從漢魏六朝以來便經常使用);「月、長江」則是唐朝以來新的普遍取用意象,而漢代起中國詩人就很喜愛使用白雲的意象,用來表示自己所無法掌握的事物。

◆〈汾上驚秋〉:蘇頲在汾河上感受秋天,因其交通要道,見之更感時間強大力量。「驚」之感受,在三四句可見。感受時間上的力量。

★注意〝驚〞字的意涵。

★唐玄宗開元十一年祭后土於汾陰→覺得盛年、榮華不復存在。

★張說、蘇頲齊名,兩人皆是當代重要文臣。

★蘇頲活躍於西元670~727年之間。

◆〈大風歌〉:漢高祖被無法控制的天氣所感,包含震撼、害怕,從前君王也已感受過,榮華不是永遠存在的事物。(大風歌)表現出漢高祖頂端之後擔憂其瓦解。

★「大」(悲感)風起兮雲飛揚;漢高祖寫完不久就死了。

★注意〝加〞字的意涵。

◆〈秋風辭〉:漢武帝在春天所寫的。表現出漢魏藉風吹白雲表現出人不能控制自己命運的哀傷,感受到自己將如雲一般隨風聚散。

★宋玉《九辯》→悲秋的傳統;宋玉:「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

★汾河→通往北方的孔道。

★張說、柳宗元皆得江山之助;小丘也得柳宗元之助。

★《唐宋詩舉要》:注意「天寶」這個時間點。

★漢魏六朝流行五言的作品。

◆〈太原早秋〉:句中「汾水」意涵心繫回長安、洛陽的道路。

2010年1月11日 星期一

小學讀書會講義 — 文字學篇 (撰稿人:吳軒毅)

第二講 六書總論

(一)、正名:六書之名。

1、六書的名稱,早在《周禮》早有明文記載,應是積古相傳的法則:

《周禮˙地官˙保氏》:保氏掌諫王惡,而養國子之道,乃教之以六藝:一曰五禮、一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

◎ 班固稱此六書為「造字之本」,後世學者更視六書為為字構造的定律。

2、六書的內容:鄭康成(鄭玄)注《周禮》時引用鄭眾的說法:

「象形、會意、轉注、處事、假借、諧聲」

3、班固《漢書˙藝文志˙小學類》後敘:

「…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4、許慎《說文解字敘》:

「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會意,會意,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轉注,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其事,依聲託事,「令、長」是也。」

◎ 六書的名稱和法則並非由前人所創,而是由後賢歸納整理而成。

◎ 六書之名應始於劉歆,修改調整於鄭眾、班固,發揚光大於許慎。

PS:(劉歆為鄭興之師,鄭興為鄭眾之父。);(劉歆弟子賈徽為賈逵父,賈逵為許慎師。)

(二)、定義:六書名稱、體用

1、象意VS.會意:【意象的會合與否】

PS:「會意」優於「象意」,因為能完整表達義符「會合」的概念。

2、象事VS.處事VS.指事:【具體事物或意念之所指與否】

PS:「象事」無法表達「指攝」的涵義(有些指事字屬於藉描繪實物象形以表達抽象意涵);「處事」則是容易與熟語「為人處事」混淆,故「指事」較優。

3、象聲VS.諧聲VS.形聲:【形符與聲符相合與否】

PS:「象聲」與「諧聲」缺失相同,僅只能表達出標誌聲音的「聲符」,而未能表達出表示類別的「形符」;故以「形聲」為優。

4、許鍇<六書三耦說>:【實】象形、會意、轉注VS.【虛】指事、形聲、假借

PS:未能解釋由『假借→轉注→形聲』而產生的新形聲字的歸類。

5、唐蘭<三書說>:【象形】、【象意】、【形聲】

PS:未能解釋由『假借→轉注→形聲』而產生的新形聲字的歸類。

6、戴震(戴東原)<四體二用說>

PS:未能解釋由『假借→轉注→形聲』而產生的新形聲字的歸類。【用必是造完之後方可以用】

(三)、字形演變:古籀、籀篆、篆隸之變。

1、古籀之變:從周代以前形成的古文字VS.周宣王時太史籀所整理而成的籀書。

(1)、筆畫上的由繁到簡,字形上的凌亂到整齊。

(2)、同體重複的情形產生。 PS:半字最後存留的階段

2、籀篆之變:周宣王時太史籀所整理而成的籀書VS.秦李斯整理而定的小篆。

(1)、省其繁重:

(2)、改其怪奇:

1、行款:【為求美觀】

2、訛變:【時代久遠】

(3)、加形:【繁化以確認意義】

(4)、加聲:【標記聲音】

(5)、完全不同:【求字形的一統,捨去其他字形,看不出沿流變化】

3、篆隸之變:秦李斯、程邈整理而定的小篆VS.相傳秦程邈首創的隸書。

(1)、強異為同:【多合為一】

(2)、將一作二:【一分為多】

(四)、補充:轉注、假借概說

1、假借 → 轉注 → 形聲:為造新字的流程,但不能說轉注、假借為造字之法。

PS:《說文》9353字中有7000餘字為形聲字,但大多非純形聲,很多都經過這樣的進程而生。

2、假借三變:

(1)、無其字,依聲託事:【持續本無其字】

(2)、有其字,依聲託事:【本字應運而生】

(3)、譌字自冒於假借: 【VS.經典通假字】

PS:提出者為段玉裁,定名則為後人。

3、假借與引申之別:【本義與他義是否有關連】

PS:許慎、段玉裁均未細分,從台大派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