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9日 星期二

97(2)古詩作業二範例作品

一、 詩作:李白〈月下獨酌〉其一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二、 問題:歷來註解對「永結無情遊」何種解釋最適合。

「永結無情遊」一句根據各家注的說法約可分為三種解釋,《歷代詩選注》說得最為清楚:「『無情遊』可有三種解釋,一指『醒時交歡、醉後分散』的交遊型態;二說因月、影本為無情無知之物,與之交遊自屬無情;三謂『無情』即『忘情』,指超越俗情而與月、影交遊,皆可通。」。而究竟哪種解釋最適合呢?

以下為各家注:

1. 朱注:「無情者,月與我雖曰三人,然月與影本無情也。」

2. 安注:「句謂月、影本無知無情之物,而與之遊,故曰無情遊。一說無情猶忘情,即忘卻世俗之情,亦通。」

3. 《唐詩三百首注疏》:「物我無情,以有情人遇之,可以永結矣。」

三、 結論:

李白在寫這首詩的時候,仕途並不順遂,根據《繫年》繫此詩於天寶三載(七四四),謂:「《月下獨酌四首》繆本題下注云:『長安。』按此詩第三首云:『三月咸陽城,千花盡如錦。』當與『咸陽二三月』詩為同時之作。」可見,此詩應作於天寶三年二、三月份。

再將此年對照《李白詩文繫年》:「天寶三載甲申……太白在翰林,代草王言,後為同列所謗,因去朝遊邠岐諸州。」我們可以想見,李白在當時心情並非飲酒作樂的快活,而應為藉酒忘懷的故作瀟灑。這點可從兩個註解本得到印證,一為《校注》:「按『三月咸陽城,千花盡如錦。』一首與《古風》第八首意頗相似,疑為在京感憤時事而作,連章不能無微意存其間,非只頌酒而已。」;二為安注繫此詩於天寶三載:「……當係本年春去朝前夕一時之作。」。而這首詩裡,詩人並沒有親人相伴飲酒,只好找「無情之物」相伴。根據《唐詩三百首注疏》而看,李白將自己的情緒賦予給月、影才造就這次的三人對飲。

根據以上,我認為李白寫此詩的目的並應當不單單是在花前月下飲酒而已,或有更深一層想藉酒消愁的意味,於是裝瘋賣傻的找酒伴。這點可從《唐宋詩醇》卷八:「……爾時情景雖復潦倒,終不勝其曠達。陶潛云『揮杯勸孤影』,白意本此。」得到印證。

而到此推知李白當時的心情已經很明顯了,那麼「無情遊」到底應該作何解呢?我認為以第三種為佳。原因如下:

第一種:『醒時交歡、醉後分散』的交遊型態。這種可能性我認為最小,因為李白在當時因為「獨酌無相親」才找來月、影作伴,最後雖然分散回家,然而他卻不忘「永結」這種飲酒遊樂,甚而「相期邈雲漢」。由此可見月、影擔任的角色不只是無人時李白唯一能找到的酒伴,也能說是具有永恆存在性的一種慰藉品,因為月是不會背棄李白的,而有月光照射就有影子,李白可以自主的控制這種交遊。由嚴羽評:「……如此相期,世間可復有可相親者耶?」可作為印證。

第二種:月、影本無知無情之物,而與之遊,故曰無情遊。這種解釋我認為不妥,因為他只是用最單純的字面意義去解讀,然而如果考慮到李白當時的仕途背景,他憂悶的心情只靠與無情之物作無情之遊應當無法解悶。如果李白真的只把月、影作無情之物,應當無法做出「對飲成三人」的浪漫聯想吧。嚴羽評:「飲情之奇,於孤寂時覓此伴侶,更不需下物。且一嘆一解,若遠若近,開開闔闔,極無情,極有情。」可作為參考。

第三種:無情猶忘情,即忘卻世俗之情。這是我認為最好的解釋。因為相互參照李白年譜,這比較具有治療效果並且符合李白脫俗之情。孫洙《唐詩三百首》卷一云:「月影伴說,反覆推勘,愈形其獨。」因為詩人孤獨所以找月影伴酒,其目的即為忘獨忘情。尤其鍾惺云:「『無情遊』兩字近道。」這可解讀為李白超脫不羈的代表,也因此,我認為作為忘情之遊的解釋最適合李白當時的心境。以李白與月、影達到了忘情的境界而相約醉後在雲漢間再相見,似乎也更符合李白喝酒的原因以及其浪漫的風格。

四、 附錄

使用資料一覽:

1. (清)蘅塘退士編,《唐詩三百首注疏》卷一,臺北市: 廣文發行, 民69[1980],頁二一

2. 瞿蛻園等校注,《李白集校注》卷二十三,臺北市: 里仁書局, 1981[民70],頁一三三一

3. 鄭文惠等選注,《歷代詩選注》,臺北市: 里仁, 民87[1998],頁三八零至三八一

4. 詹瑛主編,《李白全集校注彙釋集評》卷二一,天津市: 百花文藝, 1996[民85],頁三二六七至三二七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