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1日 星期一

97(2)陶謝詩試題作答範例

一、沈約《宋書》如何書寫陶淵明與謝靈運,試就所知,詳論之。

【熊國娟得分/配分:24分/25分】

沈約《宋書》寫陶、謝二人有極大的差異。首先在形式上,寫謝靈運的字數就整整是陶淵明的近十倍之多,由此就可窺見其用心。沈約將陶淵明編入隱逸傳,顯然欲突顯陶淵明「隱士」的生命情調,筆法輕靈,好似在寫神仙,並引入具有神秘風采的<五柳先生傳>,以傳中有傳的方式多著墨其人品、志節,對作品、詩風等等並無談及。

相較於陶淵明,沈約寫謝靈運時筆法就嚴肅多了。沈約把謝詩的出現當成文學史上一大事,其實從《宋書》作者個人來看,沈約重聲韻,也就是像當時人的審美趣味一樣,「文」和「質」兩者,比較重視前者,不僅如此,沈約更認為最上等的詩,是要「音韻天成」、「高言妙句」的,也就是說,在一切規定之下,除了要符合五色相宣、八音協暢外,其背後還要以「天成」作其支撐,沈約雖說「此秘未睹」,但看他如此推崇謝詩,想必認為謝詩已達要領了吧。謝詩是純文學的,沈約就以純文學的眼光欣賞,並將他放在文學史的脈絡中,以相互契合的氛圍寫傳,沈約真可謂是謝靈運的知己了。

二、<會吟行>一詩如何流露謝靈運對故鄉的情感?是詳述之。

【熊國娟得分/配分:24分/25分】

謝靈運在任永嘉太守時,寫山水詩的筆雖也未停下,但讀來總是有一股鬱悶之感,詩中四季的變換、高山流水似乎都染上了詩人的哀傷。在永嘉任官一年後,謝靈運便如願回故鄉會稽隱居。重新返回故鄉,心情當然雀躍,於是不免歌頌山水,這時寫的山水詩就自然可愛了,還伴隨著驕傲感,在<會吟行>一詩中展露無遺。

「六引緩清唱,三調佇繁音,列筵皆靜寂,咸共聆會吟,會吟自有初,請從文命敷… …」隨著詩人喜悅的跳動詩句,從故鄉會稽的歷史開始說起,「敷積壺冀始,刊木至江汜,列宿炳天文,負海橫地理… …」。而故鄉的山水:「連峰競千仞,背流各千里,滮池溉粳稻,輕雲曖松杞… …」熟悉的景色,在詩人眼中更添風采,並且是獨一無二的感動。「兩京愧佳麗,三都豈能似,層台指中天,高墉積崇雉,飛燕躍廣途,鷁首戲清沚,肆呈窈窕容,路躍便娟子… …」對故鄉的戀棧,不論是山川景色、市井風光,在詩人眼裡都是絕無僅有,愛戀萬分,鄉土主義十分濃厚。

除此之外,「自來彌世代,賢達不可紀」,詩中提及勾踐、范蠡、梅福、東方朔、梁鴻等等,有些人並不是會稽當地人,只是暫時帶過而已,謝在此並無血緣主義,展現出寬廣的胸襟,只要來過我故鄉的人,都是我故鄉人,從這點也可看出詩人對故鄉的情感不在話下,詩人被困在宦海多年,終於回到家園,也難怪會「牽綴書土風,辭殫意未已」了!

三、是就「未厭青春好,已覩朱明移」的境界討論陶謝二人詩風的區別。

【熊國娟得分/配分:24分/25分】

陶、謝二人因為個性、氣質、出生等不同,造成了兩種有極大差異的遭遇以及詩風。從古至今,很多人都對陶詩的廣闊著迷,就像是身在雲端一樣,總是那樣的令人嚮往;相較於陶詩的坦率,謝詩卻有著鬱悶、矛盾的氣質。詩人本身的性格當然反映在詩作上面,由此成就了二人各有千秋的詩風。

例如對大地四季的變化,二人的態度就相差甚遠。古代文人向來多傷春、悲秋,因為春天往往就代表了青春活力,春天走了,緊接而來的夏天,大地像是忽然醒過來似的繁榮茂盛,也常會讓人感覺到猛然一驚的領悟,春天走了,更多的當然是感嘆,而接著就是蕭瑟的秋天,然後一無所有的冬天了……謝靈運的<遊南亭>一詩,正是上述最貼切的詮釋。

「澤蘭漸披逕,芙蓉始發池,未厭青春好,已覩朱明移」還沒有把春天狼吞虎嚥的吃飽,怎麼在一瞬間就面臨夏天了?面對四季的更迭,善感的詩人總是敏感且多愁。

同樣是面對春末夏初,陶淵明可就不這麼悲觀了。他的<讀山海經>一詩中云:「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面對夏天,陶淵明的眼裡是生機勃勃,綠意盎然。其實不只是夏天,陶淵明對於四季的轉動,就如同他看世間萬物一樣,總是充滿欣喜的。不僅是季節上的春夏秋冬,人生中的春夏秋冬,也就是涉及人的生與死等種種變化,陶也總是有著「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的深遠思想。萬物或是人事上的「改變」,在他眼中都是極自然的事,又何須感傷呢?

讀謝靈運詩時,總是想起鄭愁予的詩句:「擁懷天地的人,有簡單的寂寞」,謝靈運這樣一個寂寞的人,因為有一顆寂寞的心,所以在他眼中,即便是花,也亦是寂寞的吧!

四、「目睹嚴子瀨,想屬任公釣」兩句如何解釋,最能掌握謝靈運當時的心境?

【熊國娟得分/配分:24分/25分】

謝靈運在永初三年,因捲入政治漩渦而遭貶至永嘉,從繁華的建康到偏遠永嘉的途中,經過許多山水風景,都像是有感情似的,它們的存在本身,對遭流放的謝靈運來說,處處是提醒,尤其是經過故鄉鄰近的好山好水,更是令謝感嘆自身的遭遇,並且趁此趟遠行仔細省視自己。

在旅途中,謝靈運作了<七里瀨>這首詩,就是當時他心境的最佳映照。「遭物悼遷斥,存期得要妙,既秉上皇心,豈屑末代誚,目睹嚴子瀨,想屬任公釣…」其中,「目睹嚴子瀨,想屬任公釣」更是說出謝一生的矛盾處。

在赴永嘉途中,謝靈運看見了嚴子瀨,想起他永恆的願望─「隱居」,他一向是嚮往「高揖七州外,拂衣五湖裡」,但在「隱」之前,他更希望能像任公釣大魚一樣,做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業,這是中國文人共同的夢,就像李商隱詩云:「永憶江湖歸白髮,欲迴天地入扁舟」,這也是謝無法欲隱就隱的主要原因,他心中「兼抱濟物性,且不纓垢氛」的壯志還未酬。這是他耿直的地方,卻也是造成他一生在宦海生涯浮沉,最後卻不得善終的悲傷原因。

四、「目睹嚴子瀨,想屬任公釣」兩句如何解釋,最能掌握謝靈運當時的心境?

【李毓倫得分/配分:23分/25分】

李商隱「永憶江湖歸白髮,欲迴天地入扁舟」,與謝靈運的心境不謀而合。

他想要有嚴光、任公那樣歸隱山林,但其實還有隱情。嚴光是在幫助完劉秀完全統一之大業後,才毅然絕然放棄功名利祿回歸山林。而自己呢?謝靈運認為自己還尚未有如同謝玄、謝安他們在仕途上有大作為,怎可就這樣殞落於莽野之間。所以詩的一開始才會有「孤客傷逝湍,徒旅苦奔峭。」、「荒林紛沃若,哀禽相叫嘯。」等句子。這些都是詩人投射心情的証明,不然平凡的寫景句子,為何要塑造出這樣憂悶的氣氛?但即使在這般低潮的心情下,靈運仍有我們可敬之處。「既秉上皇心,豈屑末代誚!」,靈運展其自傲,反而回去療慰自己,這就是與自謂「羲皇上人」的陶淵明的相似又不相似之處,同的是兩人崇尚的出世氣節,異的是謝出世與入仕的矛盾。「誰謂古今殊,異世可同調。」作為結尾,是又再宣告那些譏誚小人自己的決心,同時告誡自己得秉持下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