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27日 星期三

97(2)古典散文期中考作答範例

  1. 李華〈弔古戰場文〉兼具抒情與議論特質,其議論的主題為何?並請分析本文如何運用抒情手法強化議論主題。

李華弔古戰場文中以抒情手法襯出全文旨意,並用抒情以柔化議論的強硬,對闡發主旨起很大功效。

本文非為反戰文,作者認同具備王道、教化、仁義的王師出兵的正當性,只是批評當時仁義王道不施、位用人唯才下對百姓生命、財產所造成的傷害,並於文末提出使人民不受戰爭所苦的方法是「守在四夷」,施行仁義、王道、教化使四方邊疆民族歸順,如此一來除不用再對邊境用兵外也可收到邊疆民族作唐朝的一層防線,協助抵抗外侮之效,因此全文主旨在實行王道、教化使守在四夷,並以抒情手法強化此主題。

先以遼闊空間感起興,以抒情方式帶入古戰場主題,營造悲涼氣氛,後用示現手法將戰爭慘況以諸如血滿長城之窟等誇張筆法寫出激起讀者心中昂揚的情緒和不忍。且用堅冰在鬚等語具體形容戰士身體所受到的苦難,再以同理心深入描寫戰士們個人微小的想法和作為一個士兵生命如草芥般不值及不知可否活著回家,不知歸路的內心憂愁,在強大的示現抒情筆法下將情感凝聚至高點並代入議論,使議論出現的不突兀且說教感在強烈抒情氣氛渲染下被柔化,此氣氛下議論內容成為解決戰士身、心淒苦的辦法,是黑暗中的一絲曙光。

文末以每位戰士背後的家人著手,指出每位士兵背後都有一個家,他們是家中支柱,戰爭除使支柱被硬生生抽離外更會引起接踵而來的荒年等災害,再用抒情方式極寫家人面對戰士出征後內心的哀傷、起伏,此方式使全文情感升至最高點,更使點出全文主旨:守在四夷、行教化、王道,減少戰爭的發生,使戰士回歸家中,施行的重要。

全文以抒情貫串,除激起讀者的情感外,也收到柔化議論,用抒情襯出議論施行必要,渲染不實施王道下人民的悲苦、戰爭的頻繁以強調主旨:施行王道、守在四夷的迫切性。

二、柳宗元〈童區寄傳〉所寫其人其事本具有「奇」的色彩,柳宗元又以文學手法突顯峰附其人其事的「奇」,請就本文「文奇」之處加以分析說明。

【蔡立歆(49501073)得分/配分:25分/分】

〈童區寄傳〉的文奇分為五個特點:

從普遍性見其特殊:先描寫民間綁架風氣之盛,父母會將自己兒女拿去賣,賣完就綁別家小孩再賣,小孩被綁的家庭就再綁其他家的小孩去賣。在這種「少有所脫」的情形,區寄能以11歲之齡成功脫逃且平安回家,是一奇。

動作性描寫:文中不描寫區寄的想法,被綁架時的心裡狀態,只從外部的動作來突顯區寄之奇。被綁時的假哭、殺了第二個盜匪後的吵鬧引人注意進而報官,證明區寄的個性冷靜和思慮細膩,自行磨斷及燒斷繩子不怕受傷可看出區寄的勇敢,殺了第一個綁匪又被同夥抓到,馬上以利誘之而保全性命,是區寄的機智。

使用大量短句營造緊張氣氛,並讓場景快速跳越,將讀者的心情掌握在手中,才放鬆下來卻又馬上緊張,如區寄殺了第一個綁匪,才以為可以成功逃脫,他卻馬上被抓到,或殺了第二個綁匪,才以為事情都已結束,但區寄還有報官一招。一鬆一緊的調度,讓文章跌宕起伏、高潮不斷。

段落的差別:區寄被綁的段落純用敘述描寫,逃脫的段落則輔以對話,讓區寄的人物形象更加立體鮮明。

寄慨:藉由區寄的故事,抒發對當時社會風氣以及政府的態度(漢人有蓄奴需要,才會有綁架小孩去賣的風氣,也因為有利可圖,故政府不插手,綁架小孩風氣就越來越嚴重)的感慨。

三、孔稚圭〈北山移文〉與韓愈〈送窮文〉都具有「以文為戲」的諧趣,請申論二文的諧趣如何構成?作者又在此游戲筆墨中寄託了何種主旨?

【李學人(49601007)得分/配分:25/分】

〈北山移文〉利用了古代「移文」這種討伐的文體寫入了作者對周子的批判,但作者則是以北山為主體對周子的無情進行了控訴,言其初之志,許由、涓子,務光不能儔,後又因明騶入谷,動其心志,這種態度的反差突顯出了作者本身對假隱的批判。進而又言北山為南山,北嶺譏笑,松柏落蔭,明月誰侶,寫出了北山的受欺,山中的生物和景致亦顯孤苦無依之感,萬物本無情,然而作者用了擬人化之手法寫其心聲,移文本身是一種征討的文字,利用了擬人的手法則使形式出現了一種詼諧的效果,然而其內在價值的呈現則又有莊重的主題:對假隱之批判。

〈送窮文〉一文則遊戲意味十分濃厚,送窮文本來是一種極為莊重的文章,但韓愈於文中則是使用了許多詼諧的對話和動作,如其初對五鬼之計,數「非四非六,其十去五,除七餘三」之類的文字,則為戲也,又言其五鬼聽到了韓愈對其之描述(言其對韓愈之影響)則大笑不止的畫面性,除了遊戲為文的目的之外,更是增添了一種詼諧、戲劇效果。這篇以莊重的題裁寫詼諧的題材,用了反差造成了詼諧之戲味,但究其根本,韓愈在聽完了五鬼(智學文命交)是為了為其留身後名之後,遂「垂頭喪氣,延之上座」,表現了其情感上的不得已,但理智上卻不得不固此窮也,其內心價值的選擇和拉扯,才是此篇以莊寫詼諧,而又寓莊(人生五窮的選擇)於諧的目的啊。

四、請就柳宗元〈鈷鉧潭西小丘記〉中「主體情志」與「自然景物」之間的關係加以分析。

【曾毓(49701040)得分/配分:25/分】

柳宗元在本文重點上突顯「石」的奇之處,能從旁人未曾注意過的支微末節看出旁人

所未見。並賦予「擬人」在此自然景致,反照自身情感於上。看似寫景,讀到後來,卻發現作者寫的其實就是自傷自己不遇之慨,恰若那些本質尚美卻逢無遇的自然之景的悲哀了:

開頭即寫石「突怒偃蹇」,鮮明的點出石頭各異奇趣的形式。再寫「負土而出」,即賦予「奇石」動態之美,彷彿在那瞬間捕捉到「凝神」的某一時刻。接著,極為生動而細膩地寫其中兩種石頭情狀特殊之處。由若熊羆攀爬向上、還有向下運動的樣貌。除此之外。手段仍特別強調出石頭的「精神」是氣宇軒昂,正氣凜然的。由此,我們看見了作者似乎隱藏在其中。事實上,柳宗元就是在「奇石」中看見自己,所以便賦予自身情感在那石頭上。

二段由近到遠鋪述,層層遞進。先寫作者買下無人賞的美地,感慨之餘,剷草刈雜地把剛買下的第重新整頓一番。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理解字面上那層整頓環境外,作者似乎別有旨意。割去雜亂地草也代表了作者想除去那些朝廷中的奸臣小人,方才有此寓意。接著又寫,除去雜草後景觀的煥然一新:「佳木立」「美竹露」,名詞在前、動詞在後乃作者匠心獨具之處,讓美景有躍然紙上,生動之美。另外更提到自身在欣賞眼前美景時,真正體玩了自己曾寫道的「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在此同時作者確實達到了精神與景合一的效果,所有的榮利名祿似乎暫時被拋去,享受那種身心而一的存在感!

末段,作者分析了在京城和遠州,鈷鉧潭小丘的際遇必不大相同。幸得遇見自己,否則再美的景致也無人賞。由此觀己,作者開始顧影自憐,雖文中表現的是明亮輕快,但實際未寫出的是作者之慨。

總結來說,本文善用「擬人寫景」。把自身情感沾染上景物,讀者閱完,也能深刻了解作者不得志之慨溢於言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