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試析駱賓王〈在獄詠蟬〉的詠物與比興,與唐詩中的詠蟬主題比較,並以此兼論初唐四傑之生命遭遇與作品。(引詩為佳)
【得分/配分:29分/30分】
杜甫〈戲為六絕句〉:「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晒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即說明在唐代之時,就已有人開始將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等四位既擅寫駢文,又擅寫詩作的初唐文人識為一個整體:「四傑」。然而,他們的作品之所以可以在諸多初唐文人中脫穎而出,與他們的身世遭遇有極大的關係。四人之中,各經過不同的人生劫難:不得志而落水的王勃、不被時人所稱的楊炯、重病纏身的盧照鄰、被幽禁的駱賓王。因為他們無法超脫各自在其身上的枷鎖,便在那枷鎖可活動的範圍之內書寫出自己的感受。如盧照鄰〈病梨樹賦〉、駱賓王〈在獄詠蟬〉都堪稱是首屈一指的佳作,其部分原因是他們當時已超越前代魏晉華靡奢侈的宮體詩,而萃取出一種清新的風格,徜徉在詩作中,但最主要的原因,是為一種經過生命掙扎的作品,那才是讓他們備受關切的真正核心。以下我要分析的是駱賓王〈在獄詠蟬〉:「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路重飛難近,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這首詩是駱賓王在高宗儀鳳三年(西元678年),因上諫觸犯了武后,被以貪贓罪名下獄。那年秋天,他坐在囚房裡,透過窗外,聽到了蟬聲,便寫下了這首〈在獄詠蟬〉。此詩為一首詠「物」詩。「物」的選擇,是相當重要的,詩人在書寫時,必須顧慮到一項重點:即中國的「傳統」。傳統的意象中由於中國古代讀書人背景在文書上大致相同,在閱讀時便會產生類似的情感共鳴。詩人在決定書寫題材時,大都會以自古傳承下來的意象加以貼合自己的主題,增加說服力。而一看到「蟬」便會有所共感:高潔、寂寞而清高。
詩人是用自己的眼睛去凝視蟬的,主要用了「比」的手法。詩經中所謂的「比」,即是將已充塞在心中的豐沛情感沾染在「物」上。在蟬身上,看到了自己的高潔,在自己身上,看到了蟬的寂寞。如「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即是寫蟬,也是寫自己。而「蟬」的整體意象,一直到盛唐都還有人作書寫,在中唐的時候,只攝取「蟬聲」了。
初唐四傑的作品風格,歷代皆有所評論,如明代陸時雍《詩鏡總論》:「王勃高明,楊炯雄渾,照鄰清藻,賓王簡易。」等相關評論。四傑就以細部來看,他們的風格皆有各自的特色;以整體來看,已經逐漸退去華麗的流行,穿起短薄清新的風格了。
二、試論陳子昂與張九齡的感遇詩。(引詩為佳)
【得分/配分:29分/30分】
中國古代有個傳統,凡是書寫有關諷喻時政或是抒發自我內在遭遇的詩作時,大都會把詩作名定為〈詠懷〉、〈感遇〉、〈古風〉等名稱。陳子昂的〈感遇詩〉和張九齡的〈感遇詩〉即是如此,抒發了自己對於「遇」和「不遇」之間的看法。在他們的詩作中,各有兩首彼此互相所採用的意象相當地接近:「蘭草」和「翡翠鳥」。分析如下:
陳子昂首句即以「蘭葉生葳蕤」起頭;而張子壽以「蘭若生春夏」,在閱讀的同時不免會讓人聯想起他們之間的關聯性。「蘭草」和「杜若」皆是一種芳香而美好的植物,以中國從《楚辭》流傳下來的視角來看,,背地裡指的就是具有「美好德性的君子」,散發出優雅清淡的芳香(德性),即暗示他們自己。陳子昂後句書寫蘭草就算空有芳香,充斥在這整個「幽獨空林色」的山野之中,若沒有人前來觀賞或摘取,終究只會「歲華盡搖落,芳意竟何成?」的地步。他(陳柏伯玉)的本意即在於自己若只是空有才幹或政治抱負的理想(蘭草的芳香),得不到在上位者的賞識,終究也是一曲空彈。
然而,曾有學者指出,張子壽是受到了陳伯玉的影響,便也跟著寫了〈感遇〉的組詩,採用的意象雖也有所相似,但他們對人生的看法是完完全全地不相同的。陳子昂對於人生的方向是抱持著必須要靠著外人來肯定自己,且不能像「翡翠鳥」一般的下場放置在美人頭上裝飾,或是製成翠被般的非理想位置的下場;張子壽則認為無須假求於外人,我自個兒了解蘭草的芳香就好了。他是出於己的一種思維,倘若「翡翠鳥」的形象和聲音被有心人士注意了,那麼還不知道會有什麼不好的遭遇。若就在這方面仔細地觀察,就可體悟到之間的極大差異性。
學者葉嘉瑩認為這兩組感遇詩是相當珍貴的(《迦陵談初盛唐詩》),陳伯玉和張子壽的文字,應都是屬於「質過於文」的,「質」指的是對於內在生命的感發,透過外在的「文」修飾而呈現。他們的詩作,開始時並不如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的文字妍麗,但是一但體悟了詩作內裡的深切價值,是值得回味再三的。
三、聞一多稱岑參「累佐戎、往來鞍馬烽火塵間十餘載,極征行離別之情、城障塞堡無不經行。」是以此論其〈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走馬川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等書寫邊塞、戰爭的作品。(至少選一首作答,引詩為佳)
【得分/配分:27分/30分】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這首詩堪稱為岑參的邊塞代表作之一。主要是以白雪之景為主題,送取這位即將歸京的武判官,而當時岑參便是到邊塞去代替武判官的職務的,在下著雪地的天裡,寫下了這首詩作。
首句「北風」來吹以沾滿雪珠的「白草」,二句以「胡天八月即飛雪」的「即」字,書寫身為南方人對於北方秋天的八月即下起風雪兒感到不可思議。說明了似未適應於自己身處在邊塞的處境。三、四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作者似想讓這冰天雪地的凍天裡注入一些溫暖的氣息,並以「千」、「萬」兩字,來襯合出蓬大壯盛的梨花。五、六句「散入玉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輕薄。」又把好不容易洩出的溫和氣息給阻擋,「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猶著。」作者不直接正面書寫天氣有麼的寒冷,反而採用一些小小的細節緊緊扣合「寒冷」、「凍地」的主旨,然而,這只是表層的,更深層的內裡則表現出「胡地」這個地方和自己所熟悉的南方極不相同,透露出一點不太安穩的思緒。
「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書寫到要送「君」及武判官歸京了,天山的道路上皆被霜雪所覆蓋,那顆因送別而不捨的心情也好似有如霜雪的覆蓋,讓作者在書寫時,表面上字句不帶有感情,實則因為作者已經不知要如何說出滿腔的送別之情了。「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武判官已經出發了,送別的人卻還依依不捨地目送他的背影,直到看不見了,還眷戀地將視角往下觀看武判官的座騎踩踏在雪地的痕跡,寫來絲絲入扣,邊塞離別之情感綿密。聞一多稱讚岑嘉州的其中一項特質「極征行離別之情」想必是不惶多讓了。
陳子昂與張九齡的感遇詩那段的第二段,引詩的首句兩者寫相反了。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