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7日 星期日

文字學考古題練習-中文四 梅羽馨

1、所謂右文(或右聲)說是指何種現象,有何流弊,詳細說明之。

【台大,文字學,94】

早在晉代時,楊泉就提出了「在金曰堅,在草木曰緊,在人曰賢」的說法,以表達從「臤」聲之字的關連,而宋代時的王子韶則正式提出了「右文說」,意即「凡從某聲,皆有某義」,以形聲字之聲旁為字義之所在,從同一聲旁之形聲字多為同源詞,又此種聲旁多在字的右側,故稱「右文說」;除了上述楊泉所舉之例外,又有從「戔」聲之字多有「小」之意的例子,如水之小者曰「淺」、金之小者曰「錢」、歹而小者曰「殘」、貝之小者曰「賤」等。

後代學者如段玉裁、王引之、黃季剛等人皆贊同右文說,如段玉裁言「聲與義同源」等;但右文說仍有其不足之處,形聲字之聲旁並非必代表其意,如上述所舉之「戔」聲字,實應分為「殘損」及「淺小」兩意而論,如「殘」之本義應是殘害,與「歹而小者」並無任何有根據之關聯,而「錢」本是上古生產工具之名稱,並非「金之小者」,「鏟」字即由「錢」字而來,是鏟土之義,故此二字應歸為「殘損」之意,「淺」、「賤」二字才歸於「淺小」之意。魯實先將聲符不表意之形聲字分為四類如下:

一、狀聲之字,聲不示義,如「砰」、「鏘」等。

二、識音之字,聲不示義,即聲符乃為標誌字音而設者,此類又可分為兩小類,第一是附加聲文,即本來只有形符,後加上表字音之聲符,如「星」字本只有「日」之形符,再加上聲符「生」形聲;第二是名從異俗,即字音因不同時空而改變,故改其聲符以表音,如「璿」字本不唸作「旋」,後因讀音改變而改其聲符成「琁」字,只是因「璿」字已約定俗成通用,故後字雖較符合其讀音但無人使用。

三、方國之名,聲不示義,如「邯鄲」等國名、地名。

四、假借之文,聲不示義,即形聲字若是假借而來之字,則聲符不表其義,如「祀」本寫作「禩」,但時人已習慣使用同音之「祀」字表達,故本字不用,此假借之「祀」字聲旁則與其字義無關。

由以上可知,「右文說」雖有其一定根據與規律,但仍有許多流弊,不可將所有形聲字皆套用之,以免造成字義解讀之誤。

2、何謂「有本字的假借」?何謂「無本字的假借」?請舉例說明之。

【台大,文字學,94】

在段玉裁的「假借三變」之說中,提出了「有本字的假借」及「無本字的假借」兩種假借字,以下分點論之:

「有本字的假借」即本義現仍存有本字者,可分為四類,一是假借在先,制字在後,如「西」字按小篆字形,本義為鳥在巢中,後被借用為「西邊」之義,才又造了「栖」字表本義;二是先假借了甲字,後因時空關係語音轉變,而改假借乙字,如「魯國」之「魯」本假借「旅」字(「旅國」),但因後來語音轉變故改假借「魯」;三是引申在先,制字在後,是為引申孳乳字,如「臤」字本被假借為「堅」、「賢」等字,後來為避免混淆,加上偏旁,將不同的本義區分開來;四是經典通假字,如孟子將「早」寫為「蚤」,雖然他以「蚤」假借「早」的本義,但此本義所使用的本字仍為大眾約定俗成的「早」。

「無本字的假借」則是本義被借走後,沒有再造本字者,可分為五類,一是專名之假借,即專有名詞的假借,如國名、人名等;二是代名之假借,代名即代名詞,如「予」本為給予之義,又被假借為「我」的代名詞;三是形況字之假借,此種假借字的出現通常是為了雙聲、疊韻等連綿詞的需要,如「流離」一詞的二字,本義皆與飄零之意無關;四是虛助詞之假借,如「夫」本義為男子,假借為開頭語助詞、「也」假借為語尾助詞等;五是外來語,如「沙發」、「尼龍」等等,所假借的字皆非本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