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11日 星期一

小學讀書會講義 — 文字學篇 (撰稿人:吳軒毅)

第二講 六書總論

(一)、正名:六書之名。

1、六書的名稱,早在《周禮》早有明文記載,應是積古相傳的法則:

《周禮˙地官˙保氏》:保氏掌諫王惡,而養國子之道,乃教之以六藝:一曰五禮、一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

◎ 班固稱此六書為「造字之本」,後世學者更視六書為為字構造的定律。

2、六書的內容:鄭康成(鄭玄)注《周禮》時引用鄭眾的說法:

「象形、會意、轉注、處事、假借、諧聲」

3、班固《漢書˙藝文志˙小學類》後敘:

「…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4、許慎《說文解字敘》:

「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會意,會意,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轉注,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其事,依聲託事,「令、長」是也。」

◎ 六書的名稱和法則並非由前人所創,而是由後賢歸納整理而成。

◎ 六書之名應始於劉歆,修改調整於鄭眾、班固,發揚光大於許慎。

PS:(劉歆為鄭興之師,鄭興為鄭眾之父。);(劉歆弟子賈徽為賈逵父,賈逵為許慎師。)

(二)、定義:六書名稱、體用

1、象意VS.會意:【意象的會合與否】

PS:「會意」優於「象意」,因為能完整表達義符「會合」的概念。

2、象事VS.處事VS.指事:【具體事物或意念之所指與否】

PS:「象事」無法表達「指攝」的涵義(有些指事字屬於藉描繪實物象形以表達抽象意涵);「處事」則是容易與熟語「為人處事」混淆,故「指事」較優。

3、象聲VS.諧聲VS.形聲:【形符與聲符相合與否】

PS:「象聲」與「諧聲」缺失相同,僅只能表達出標誌聲音的「聲符」,而未能表達出表示類別的「形符」;故以「形聲」為優。

4、許鍇<六書三耦說>:【實】象形、會意、轉注VS.【虛】指事、形聲、假借

PS:未能解釋由『假借→轉注→形聲』而產生的新形聲字的歸類。

5、唐蘭<三書說>:【象形】、【象意】、【形聲】

PS:未能解釋由『假借→轉注→形聲』而產生的新形聲字的歸類。

6、戴震(戴東原)<四體二用說>

PS:未能解釋由『假借→轉注→形聲』而產生的新形聲字的歸類。【用必是造完之後方可以用】

(三)、字形演變:古籀、籀篆、篆隸之變。

1、古籀之變:從周代以前形成的古文字VS.周宣王時太史籀所整理而成的籀書。

(1)、筆畫上的由繁到簡,字形上的凌亂到整齊。

(2)、同體重複的情形產生。 PS:半字最後存留的階段

2、籀篆之變:周宣王時太史籀所整理而成的籀書VS.秦李斯整理而定的小篆。

(1)、省其繁重:

(2)、改其怪奇:

1、行款:【為求美觀】

2、訛變:【時代久遠】

(3)、加形:【繁化以確認意義】

(4)、加聲:【標記聲音】

(5)、完全不同:【求字形的一統,捨去其他字形,看不出沿流變化】

3、篆隸之變:秦李斯、程邈整理而定的小篆VS.相傳秦程邈首創的隸書。

(1)、強異為同:【多合為一】

(2)、將一作二:【一分為多】

(四)、補充:轉注、假借概說

1、假借 → 轉注 → 形聲:為造新字的流程,但不能說轉注、假借為造字之法。

PS:《說文》9353字中有7000餘字為形聲字,但大多非純形聲,很多都經過這樣的進程而生。

2、假借三變:

(1)、無其字,依聲託事:【持續本無其字】

(2)、有其字,依聲託事:【本字應運而生】

(3)、譌字自冒於假借: 【VS.經典通假字】

PS:提出者為段玉裁,定名則為後人。

3、假借與引申之別:【本義與他義是否有關連】

PS:許慎、段玉裁均未細分,從台大派始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