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17日 星期四

98(1)古典散文期中考作答範例

一、《莊子.秋水》云:「梁麗可以衝城,而不可以窒穴,言殊器也;騏驥驊騮,一日而馳千里,捕鼠不如狸狌,言殊技也;鴟夜撮蚤,察毫末,晝出瞋目而不見丘山,言殊性也。」請申論其義。

林平湘

在《莊子.秋水》裡,透過河伯和北海若的對話,來探討「知」的問題為何。其中當河伯問北海若說這世上的事物要如何區分出貴賤或是大小之別時,北海若回答了若以道來看,任何事情都無分貴賤,之所以會有標準的產生,那是後天人為制訂的結果。萬事萬物其實都有它特殊的性情、才能或效用,例如「梁麗可以衝城,而不可以窒穴」,是器物使用上的差異有別;「騏驥驊騮,一日而馳千里,捕鼠不如狸狌」是技能上的不同;「鴟夜撮蚤,察毫末」是牠本性所在,而牠「晝出瞋目而不見丘山」也是不能勉強加以改變的天性,這是指事物都有其本性存在。

所以說當我們看待一件事物時,認為它是對的,它就什麼都是對的,反之亦然;而認為一件東西沒有用處時,就會認為它不管放置在哪裡都會毫無作用。這些貴賤大小的區分,其實是沒有意義的,北海若提出說:「萬物一齊,孰短孰長?」天下萬物都是一齊的,又怎麼能分出說誰短誰長呢?我們應該接受萬事萬物都是特殊存在的個體,萬物「一齊」之處就在於每件事物都是不一樣的。

二、 請分析《史記.魏公子列傳》中「信陵君與侯嬴情誼」一段(自信陵君初訪侯嬴至侯嬴自刎)在全文結構上的作用。

不具名

魏公子列傳全文緊繫著公子與魏國之安危,及公子仁而下士以安魏的主旨。而公子喜交士,初訪侯生,侯生便以各種方式去試探公子。如侯生久立於市場中,與朱亥談之,且觀公子色,公子色愈和。侯生除了有試探作用之外,更重要的是為公子建立了「仁而下士」的形象。「今市人皆以侯生為小人,以公子為長者,能下士也。」侯生這段話便為公子塑立形象,讓客投其門下,以安魏國,並報禮遇之恩。

而後秦攻趙,趙危在旦夕,求助於魏,魏王派晉鄙留於鄴,觀望,因懼秦。平原君又多次求助於公子,公子心繫此事亦關魏之安危,便決意與趙共存亡。過夷門時,侯生卻不以一言贈公子,公子怪之,便折回夷門。後聽侯生獻計,以如姬竊符,便能得兵助趙,以保日後共抗秦之力,表現公子身繫魏存亡之要素。之後侯生又獻計借朱亥殺晉鄙,借朱亥之力,乃又對應到公子數訪之,「仁而下士」的具體作用。

但聞要殺晉鄙,公子泣之,這裡表現了公子仁德。侯生除了助公子建立形象外,還表現了公子仁而下士的作用,即兩次的計策。而計策成功又表示公子身繫魏的安危,並保魏的主旨。而侯生最後卻在公子抵達晉鄙軍時,「北鄉自剄以報公子」。侯生自盡可能料到了公子此去魏王必怨,而自己會是第一個遭殃的人,甚至成為人質以威脅公子,故自剄。又或是看公子不忍殺晉鄙,便自剄激勵他。無論是哪種觀點,皆有助於公子達其目的以安魏,並且突顯了公子「仁而下士」的實際作用。

三、 請分析《戰國策.蘇秦始以連橫說秦惠王》一文如何運用「對比手法」與「材料繁簡」強化全文主旨的表達。

陳令洋

先說對比手法。文中運用了四項對比,簡述如下:

(1) 蘇秦思想的對比:他在說服秦王時,是站在主戰的「連橫」主張,可是當他發現秦王不能被說服而改說趙後,卻完全換了一套思想,改以合縱為主張。這裡充分表現出戰國策士沒有中心思想,完全因利而動的特色。

(2) 說秦與說趙的繁簡對比:蘇秦說秦時,雄辯滔滔,連用了數十個四字句,雖內容駁雜瑣碎,卻添增不少氣勢。然而說趙之詞明明是成功的,作者卻以寥寥數筆代過,這除了突顯說辯在精不在多之外,也使情節更為緊湊。另外,說秦時已用對話表現蘇秦的主張,後面的說趙則以實際作為來表現主張,如以「式於政」、「式於廊廟」來免去干戈,這樣敘述模式可以讓文章更具變化。

(3) 貧窮與聞達時的對比:文章在此方面亦多有描述,當他說秦失敗時的破衣敝履,面有歸色,與當他說六國成功十的錦衣玉食,形成非常強烈的對比。

(4) 親人態度的對比:當他落魄時,家人的態度是「妻不下絍,嫂不為炊,父母不與言」,帶他衣錦還鄉,父母卻清宮張樂,妻子也只敢「側目而視」,嫂嫂甚至虵行匍伏,充分展現出世態炎涼,讓蘇秦感嘆富貴權勢「蓋可忽乎哉」。

至於本文的「材料繁簡」亦有其用心。文中重點在表現戰國策士的思想無常與功名利祿的重要,因此以外之細節通常不加以細述。例如它花了很長篇幅在描繪蘇秦的富貴,但在他用功的事情則著墨不多。另外,說秦與說趙的用語繁簡,亦有其意義,由於前面已經解釋過,在此不再詳述。

總之,本文篇幅不長卻能夠充分表達思想並製造出扣人心弦的情節,關鍵即在簡繁取材得妥,對比運用得當,值得令我們學習。

四、 請就《左傳.晉公子重耳之亡》中重耳形象的刻畫手法加以分析。

林德棻

左傳對於晉公子重耳形象的分析包括三種:直接敘述、側面烘托、不言而喻。首先,直接描述的段落最多,例如:在魏國向野人乞食時,得一坨土而感到受辱,「欲鞭之」但受舅舅子犯勸諫後,「稽首,受而載知」短短兩行文字卻描繪出了重耳能從諫如流,察納雅言的優勢,正因文字少,所以讀者能深刻感受到兩種動作,心態的迅速轉變,重耳從未反駁、猶豫、質疑子犯的諫言,反而能立即自省、改過,為後面成為國君之大氣,與對情勢的處理有很重要的關連性。

第二種方式是側面烘托法,本文中有三處,第一是在曹國,曹國大臣僖負羈之妻觀察重耳,認為其能力與才幹非比尋常,一定能回的了晉國展開雄圖大略,也提出了重耳成功的重要因素為「公子之從者,皆能相國」由「相國」可知,僖負羈之妻早已預料到重二會回晉並成為霸主。第二處是叔詹所提出的三項原因彰顯晉公子天生不凡:一、同姓婚姻,應早夭而亡卻存活,二、天不靖晉,以待重耳此雄才之君治理,三、隨從皆具相國之姿。使重耳返晉為霸主之事更增添神話色彩,不只是內在有資質,更有外力協助一天助與相國。第三處是沒有將曾共公窺浴時重耳的反應寫下來,我認為此為另一種烘托法,讓讀者用後面情節的進展來推論故事的空間可以多寬廣,重耳顯然是沒有大肆做出反應,知道自己目前「羽翼未豐」不能輕易展露情緒,因此先動心忍性,這顯示出了重耳的成長在情緒中不言而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