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9日 星期二

98(1)古典詩選共同筆記(第八週 2009.11.06)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宋詩舉要P.400】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此句與曹植<贈白馬王彪>中「憂思成疾疢,無乃兒女仁。」皆乃送別不作悲酸語,魄力自異之情感一樣。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此句是從曹植<贈白馬王彪>中「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二句蛻化而來,而用詞和藝術意境更勝前人。

1.「歧路」-取自《列子﹒說符》歧路亡羊典故。一語含有雙關的意味,這既是指分別時的岔路,又暗指人生的困難。臨別不可有兒女之態,既寫出了詩人在送別友人時的深厚情誼,又顯示了作者的廣闊胸襟與豪邁氣概。

2.此詩擁有,古川幸次郎<宋詩概說>中「揚棄悲哀」傳統。

*王勃<別薛華>

送送多窮路,遑遑獨問津。

悲涼千里道,悽斷百年身。

悲涼千里道,生涯共苦辛。

無論去與往,俱是夢中人。

問津是出自於孔子叫子路打聽渡口的典故。子路向兩位耕地的人發問,這兩個人原來是「瘋狂」的道家,瘋狂地回答說天下大亂,洪水滔滔,無津可渡。與【論語】一樣,這一詞語在這有雙重的定義,「尋找自己的路」,既是實際的,也是精神的。特別是尾聯同樣以否定的命令語氣拒絕了普通的反應。

註解:這首詩通常的題目是【別薛華】,但【文苑英華】作【秋日別薛升華】。【中國古典詩集】指出,薛華生活於八世紀,與李白、杜甫相識。這首詩可能寫給薛升華,王勃另有一篇送別序文,也是寫給他;見【王子安集】。

*補充資料:列子 說符篇

楊子之鄰人亡羊,既率其黨,又請楊子之豎追之。楊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眾?」鄰人曰:「多歧路。」既反,問:「獲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楊子戚然變容,不言者移時,不笑者竟日。門人怪之,請曰:「羊,賤畜;又非夫子之有,而損言笑者,何哉?」楊子不答。門人不獲所命。弟子孟孫陽出,以告心都子。心都子他日與孟孫陽偕入,而問曰:「昔有昆弟三人,游齊魯之間,同師而學,進仁義之道而歸。其父曰:『仁義之道若何?』伯曰:『仁義使我愛身而後名。』仲曰:『仁義使我殺身以成名。』叔曰:『仁義使我身名並全。』彼三術相反,而同出於儒。孰是孰非邪?」楊子曰:「人有濱河而居者,習於水,勇於泅,操舟鬻渡,利供百口。裹糧就學者成徒,而溺死者幾半。本學泅,不學溺,而利害如此。若以為孰是孰非?」心都子嘿然而出。孟孫陽讓之曰:「何吾子問之迂,夫子答之僻?吾惑愈甚。」心都子曰:「大道以多歧亡羊,學者以多方喪生。學非本不同,非本不一,而末異若是。唯歸同反一,為亡得喪。子長先生之門,習先生之道,而不達先生之況也,哀哉!」

*曹植<贈白馬王彪>

(並序)

黃初四年五月,白馬王、任城王與余俱朝京師,會節氣。

到洛陽,任城王薨。至七月,與白馬王還國。後有司以二王歸藩,道路宜異宿止。意每恨之。蓋以大別在數日,是用自剖,與王辭焉,憤而成篇。

(翻譯)黃初四年(公元223年),曹植和他的同母之兄任城王曹彰,以及異母之弟白馬王曹彪一道來京師洛陽參加「會節氣」的活動。於此期間,「武藝壯猛,有將領之氣」會節氣過後,諸侯王返回各自的封地。弟兄三人一塊來的,如今回去的卻剩下兩個人,曹植心裡已經非常難過;誰會想到朝廷還派了一名監國使者叫做灌均的人,沿途監視諸王歸藩,並規定諸侯王在路上要分開走,限制他們互相接觸,這樣就使得曹植越發難堪和憤怒。曹植百感交集,怒火中燒,於是寫出這首傳誦千古的名詩《贈白馬王彪》。

(正文)

(一)

謁帝承明廬,逝將返舊疆。清晨發皇邑,日夕過首陽。

伊洛廣且深,欲濟川無梁。泛舟越洪濤,怨彼東路長。

顧瞻戀城闕,引領情內傷。

(二)

太谷何寥廓,山樹鬱蒼蒼。霖雨泥我塗,流潦浩縱橫6。

中逵絕無軌,改轍登高岡。修阪造雲日,我馬玄以黃。

玄黃猶能進,我思鬱以紆。

(三)

鬱紆將何念?親愛在離居。本圖相與偕,中更不克俱。

鴟梟鳴衡軛,豺狼當路衢。蒼蠅間白黑,讒巧令親疏。

欲還絕無蹊,攬轡止踟躕。

(四)

踟躕亦何留?相思無終極。秋風發微涼,寒蟬鳴我側。

原野何蕭條,白日忽西匿。歸鳥赴喬林,翩翩厲羽翼。

孤獸走索群,銜草不遑食。感物傷我懷,撫心長太息。

(五)

太息將何為?天命與我違。奈何念同生,一往形不歸。

孤魂翔故域,靈柩寄京師。

存者忽復過,亡沒身自衰。人生處一世,忽若朝露唏。

年在桑榆間,影響不能追。自顧非金石,咄唶令心悲。

(六)

心悲動我神,棄置莫復陳。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

恩愛苟不虧,在遠分日親。何必同衾幬,然後展慇懃?

憂思成疾疢,無乃兒女仁。倉卒骨肉情,能不懷苦辛!

(七)

苦辛何慮思?天命信可疑。虛無求列仙,松子久吾欺。

變故在斯須,百年誰能持?離別永無會,執手將何時?

王其愛玉體,俱享黃髮期。收淚即長路,援筆從此辭。

注釋:

1.「謁帝」兩句:意思是說在京都謁見了皇帝,將要回到原來的封地去。承明廬,漢宮名。魏洛陽建始殿門曰承明,因藉指魏宮。逝,發語詞,無義。

2.「清晨」兩句:清晨從皇都出發,傍晚便過了首陽山。首陽:山名,在洛陽東北。

3.「泛舟」兩句:承上言既然無橋,只有乘船而受風浪顛簸之苦,不禁感到東歸之路太遙遠了。洪,大。

4.「顧瞻」兩句:意思是說回頭瞻望京城宮闕不勝依戀之情,漸去漸遠內心無限悲傷。引領,伸頸遠望,漸行漸遠,所以只有翹首企望。

5.太谷:谷名。在洛陽東南五十里。寥闊:猶空闊,空虛而廣闊。

6.「霖雨」兩句:意思是說霖雨耽擱了我的行程,到路上雨水到處流淌。霖雨,連綿大雨。【左傳˙隱公九年】「凡雨,自三日以往為霖。」泥,滯。流潦,流動的雨水。潦,雨水。浩,盛大。

7.「脩坂」兩句:長長的山坡高接雲天,我的馬都累病了。脩坂,很長的山坡。造,至。玄以黃,玄黃,病。

8.鬱以紓:鬱紓,愁思鬱結於心。

9.親愛:親愛的人,指白馬王。

10.「本圖」兩句:本來打算彼此相伴而行,中間發生變化不能同行了。偕,同。更,改變。

11「鴟梟」兩句:以鴟梟、豺狼為喻,是說皇帝周圍當權的是些凶險的小人。鴟梟,貓頭鷹。古人認為牠是惡鳥。衡軛,車轅前端的橫木和扼馬頸的曲木。

12.「蒼蠅」兩句:以蒼蠅為喻,說小人顛倒黑白,離間他們曹丕的兄弟關係。

13.「欲還」兩句:欲回京都而歸路已斷,指有勒馬徘徊,兩情戀戀。蹊,路。轡,馬韁繩。踟躕,徘徊不前。

14.寒蟬:蟬之一種,似蟬而小,青赤色。

15.匿:隱藏。

16.喬林:高林。厲:振。

17.不遑食:來不及吃。遑,暇。

18.太息:長長的嘆息。

19.「奈何」兩句:無奈我所思念的同胞兄弟已經死去,他永遠不會再回來了。同生,同胞兄弟,指任城王曹彪。往,死去。形,形體。

20.「孤魂」兩句:他孤單的靈魂雖已飛回封國,而其靈柩卻至今寄存在京都都沒有安葬。故城,指其封地任城。靈柩,盛撿屍體的棺木。

21.「存者」兩句:活著的人一下子就可能死去,死去的人身體自會毀滅。衰,減。

22.去若朝露晞:人死去就像早晨的雨水易於晒乾一樣。晞,乾。

23.「年在」兩句:如今已至晚年,逝去的祟越像影子和回聲那樣已無法追回。桑榆間,言日暮。

24.「自顧」兩句:自思己身並非今時可長在人世,因而不禁悲從中來。咄唶,驚嘆聲。

25.棄置莫復陳:放在一邊不要再說了。

26.比鄰:近鄰。

27.「恩愛」兩句:彼此恩愛倘若不減損,雖相隔遠處,兄弟的情分也會日益親密。苟,假若。分,情分,情意。

28.「何必」兩句:何必一天到晚在一起,然後才能表現出兄弟親愛之情?衾,大被。幬,帳子。慇勤,親切之意。

29.「憂思」兩句:因分離愁苦而致病,豈不是感情脆弱的小兒女一樣幼稚可笑。疾疹,疾病。疹同疢。

30.「倉卒」兩句:兄弟片刻之間就要分離,怎能不痛苦呢。倉卒,同「倉促」,匆忙之間。苦辛,痛苦。

31.信:誠,的確。

32.「虛無」兩句:求仙拜神無不可靠,長久以來受到赤松子的欺騙。松子,赤松子,傳說中的仙人名。我欺,欺我。

33.「變故」兩句:人生頃刻間就可能發生災變,誰能像神仙一樣長命百歲。斯須,須臾之間。持,保持。

34.執手:握手,指兄弟親切相會。

35.黃髮期:指長壽。黃髮,長壽的象徵。

36.即:就。援,取。

解析:(摘自:http://www.edb.gov.hk/FileManager/TC/Content_3688/11.pdf)

第5章

表現了曹植對曹彰暴死的哀悼和對人生的感慨。這章接觸到寫這首詩的根本原因。作者深知,嘆息又有什麼用呢?好像上天安排的命運故意和他作對。何以產生這種念頭呢?是由曹彰暴死引起的。曹彰之死,使曹植感到前途未卜,命運難料,不免產生兔死狐悲的頹喪情緒。曹彰突然間就死去,活著的人身體也漸漸衰弱下來。人生一世,只不過像早晨的露水那樣,太陽出來一照就乾了。而且進入晚年,時光流逝更快得驚人。詩人又自知不如金石長壽,只能嘆息悲傷。曹植寫作此詩時年齡不過32歲,正在有為的壯年,然而居然認為「年在桑榆間」,到了人生的暮年,這種反常的心理,是他對個人命運難以把握的反映。「人生如朝露」或「人命若朝霜」,(曹植《送應氏》)為漢代末年士大夫中較為流行的思想。《古詩十九首》就有「浩浩陰陽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固」

第6章

詩人以豪言壯語和曹彪互相慰勉。上一章詩表現的是由曹彰之死引起的悲憤,感人肺腑,催人落淚。然而一味沉湎於憂傷之中,於身無益,於事無補。曹植清醒地知道「心悲動我神」,因而毅然「棄置莫復陳」,不能陷入憂傷的深淵而不能自拔。詩人抖擻精神振作起來,用「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的豪言壯語和曹彪共勉。相信唐代詩人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名句(《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定是受了曹植的啟發。情緒的由低沉而變得昂揚,使詩的情調也變得開朗豪邁了。下面「恩愛苟不虧,在遠分日親。何必同衾幬,然後展殷勤。憂思成疾疢,無乃兒女仁」是對曹彪的開導。告訴他,弟兄之間的情誼如果沒有減弱,離得遠了情份反倒會日益親密。言外之意是說對這次途中沒得同行不要介意。如果因此而得病,那豈不是失掉了大丈夫的氣概而沉溺於兒女之情了!和上文所引的王勃詩中的「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是一個意思。話是這樣說,但詩人還是不能從沉重的憂憤之中完全解脫出來,因此末二句「倉卒骨肉情,能不懷苦辛?」情緒又急轉直下,曹彰的暴死以及由此產生的兄弟殘殺的恐怖陰影是永遠不能忘懷和消除的。

第7章

在贈詩惜別的情意之中,表示了詩人對天命的懷疑和對神仙的否定。作者後半生形同囚禁,動輒得咎,生活沒有樂趣,前途沒有希望。經過這次「會節氣」和歸國途中受到的刁難,使他對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和弟兄骨肉之間的權力之爭的殘酷性,有了深刻的認識。以前還認為命運不好,「天命與我違」;如今知道「天命信可疑」了。似乎意識到,他的遭遇,不是上天意志的安排,而是人世鬥爭的產物。至於神仙,更是騙人已久了。漢末建安時期,求仙之風很盛行,曹操的詩有一半是描寫神仙世界的。曹植也有不少遊仙題材的詩。略早於建安產生的《古詩十九首》裡也有「服食求神仙,多為藥所誤」(《驅車上東門》)的抒寫。曹植對神仙的虛無有所認識,不能不說是一種覺悟。曹植感到「變故在斯須」,頃刻之間就會發生曹彰暴死的慘劇。那麼,人生百年,誰能把握得了呢!曹丕隨時都可能加害於他,所以他說「離別永無會,執手將何時」,不然,和年青的兄弟分手怎麼會有訣別之感?在這作者看來是生離死別的時刻,只能祝願對方保重身體,並且互相祝福而已。詩人與白馬王曹彪最後灑淚而別。

駱賓王(西元約626─684後)與王勃、楊炯、盧照鄰合稱“初唐四傑”,是婺州義烏(今屬浙江)人。

*其五律精工整煉,不在沈、宋之下,尤擅七言長歌,排比鋪陳,圓熟流轉,名作《帝京篇》被譽為“絕唱”。對革新初唐的浮靡詩風,開闢唐代文學的繁榮局面起了一定的作用。

*詩人七歲能詩,號稱“神童”。他七歲時寫的《詠鵝》:「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充滿童趣和天真,清新可愛,是自古以來孩童們學唐詩時常背誦的一首好詩。

*高宗儀鳳三年,詩人遷任侍御史,因上書論事得罪了武則天,遭到誣陷,以貪贓罪名下獄。詩人在獄中寫下《詠蟬》一詩:「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是詠物詩中的名篇。

*後來武則天掌握朝中實權,駱賓王不滿並多次上書言事而不得用,反而貶官為臨海丞。使他抑鬱“棄官”而去。

*西元684年,武則天正式攝政,徐敬業等人在楊州起兵討伐武則天。駱賓王投到其部下,並為其寫了有名的聲討武則天的檄文《代李敬業討武氏檄》,歷數武則天的多項罪狀。雖然駱賓王在討武檄文中對武則天多加指責,但武則天對他的文才卻是稱讚有加。

*討武一方兵敗,徐敬業和駱賓王不知去向。後人因此對其生死多有推測。一說駱賓王被殺(《舊唐書》、《資治通鑑》),一說駱賓王逃匿於今江蘇南通一帶,一說駱賓王逃脫後削髮為僧。

*據說,宋之問的《靈隱寺》一詩乃由駱賓王為之捉刀所作,該詩傳出後,曾經引起一時的轟動,特別是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兩句,對仗工整、景色壯觀,讀之令人心胸開展、豪情滿懷,人們爭相傳抄。與此二句相似的句子,還能從駱賓王其他詩中找到。這首詩反映了駱賓王曾經有過歸隱求道的思想。雖然這種思想還偶爾地反映到他的其他一些詩中,但當時駱賓王畢竟太執著於世間時局的轉變,未能走入道中,只有到了兵敗後無路可走時,才終於走上了自己早就應該走的入道之路。

(取自: http://www.hkreporter.com/talks/thread-762320-1-1.html)

在獄詠蟬並序 駱賓王

【內容】:

余禁所禁垣西,是法廳事也,有古槐數株焉。雖生意可知,同殷仲文之古樹;而聽訟斯在,即周召伯之甘棠。每至夕照低陰,秋蟬疏引,發聲幽息,有切嘗聞,豈人心異於曩時,將蟲響悲於前聽?嗟乎,聲以動容,德以象賢。故潔其身也,稟君子達人之高行;蛻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靈姿。候時而來,順陰陽之數;應節為變,審藏用之機。有目斯開,不以道昏而昧其視;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吟喬樹之微風,韻姿天縱;飲高秋之墜露,清畏人知。僕失路艱虞,遭時徽[墨]。不哀傷而自怨,未搖落而先衰。聞蟪蛄之流聲,悟平反之已奏;見螳螂之抱影,怯危機之未安。感而綴詩,貽諸知己。庶情沿物應,哀弱羽之飄零;道寄人知,憫余聲之寂寞。非謂文墨,取代幽憂云爾。

【註解】:

1.垣:矮牆。

2.「雖生意」兩句:東晉殷仲文,見大司馬桓溫府中老槐樹,歎曰:「此樹婆娑,無復生意。」借此自歎其不得志。這裡即用其事。

3.「而聽訟」兩句:傳說周代召伯巡行,聽民間之訟而不煩勞百姓,就在甘棠(即棠梨)下斷案,後人因相戒不要損傷這樹。

4.曩時:前時。

5.將:抑或。

7.綴詩:成詩。

*【在獄詠蟬】五言律詩(患難人語)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余心。

【注釋】:

1.西陸:天上的昂宿,日行西陸時,正好是秋天,此指秋天。

2.南冠:楚冠,這裡是囚徒的意思。駱賓王是浙江人。用《左傳•成公九年》,楚鍾儀戴著南冠被囚於晉國軍府事。

3.玄鬢:指蟬的黑色翅膀,這裡比喻自己正當盛年。

4.白頭吟:樂府曲名,《樂府詩集》解題說是鮑照、張正見、虞世南諸作,皆自傷清直卻遭誣謗。兩句意謂,自己正當玄鬢之年,卻來默誦《白頭吟》那樣哀怨的詩句。

5.高潔:指蟬,此處以蟬自喻。

*對仗組成:西陸對南冠、玄鬢影對白頭吟、露重對風多、飛難進對響易沉、高潔對予心。

【賞析】

唐高宗儀鳳三年(678)詩人遷任侍御史,因上疏論事,觸怒武後,被誣下獄,詩作於此時。這首詩借詠居高食潔的秋蟬因露重風高而難飛難鳴,暗喻自己忠直高潔卻橫遭誣陷、身陷囹圄而無人搭救,抒發了強烈的悲憤和不平。詩人以蟬的高潔、喻己的清廉。首聯借蟬聲起興,想起自己身陷在北方的牢裡,而自己的故鄉卻在南方,由不得自己,引起客思,由「南冠」切題。頷聯以「不堪」和「來對」的流水對,闡發物我之關係,而在這的「來對白頭吟」,有雙關意一來說明自己以生意已無,二來表明自決之意。頸聯運用比喻,以「露重」、「風多」喻世道污濁環境惡劣。「飛難進」喻宦海浮沉難進。「響易沉」表示自己被污陷下獄的聲音沒被朝廷所聽見。尾聯以蟬的高潔,喻己的品性,結句以設問點出冤獄未雪之恨。這是一首很好的詠物詩,在詠物詩中獨享盛名。借詠物寓抒情,滿腔忠憤,溢於言表。

(參考:http://www.wretch.cc/blog/tomboy715188/20873094

http://www.kzd-ichibun.com/?uid-326-action-viewspace-itemid-205 )

*唐‧虞世南《詠蟬》

垂綏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這首詠蟬詩將蟬人格化,通過寫蟬的形體、聲音和習性,表達了詩人高潔清遠的品行志趣,達到了物我互釋的完美融合。

垂綏:是古代官帽打結下垂的帶子,類似於蟬的下巴上的細嘴。蟬用細嘴吮吸清露,這裡語義雙關,暗示著冠纓高官要追求清廉。

蟬立於高大挺拔的梧桐樹之上,與那些在腐草爛泥中的蟲類不同,因此它的聲音能夠流麗響亮。蟬聲之所以能夠遠播,並不是因為借助了秋風,而是因為居高致遠的緣故。詩的弦外之音,這種居高自遠完全來自立德,絕非依憑任何外在因素所致,讀者從人格化了的蟬兒那種清華雋朗的高標逸韻,可以看到虞世南的為人為官之道。

虞世南曾為陳隋重臣,為官清廉,德才兼備,歸唐以後任秘書監,深受太宗的稱賞和器重。他與太宗談論歷代帝王為政得失,能夠直言善諫,為此,太宗稱他有「五絕」:德行、忠直、博學、文辭、書翰,並讚歎:「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憂不理!」唐代詠蟬詩以蟬的棲高鳴遠,比喻做人首先要立品,要光明磊落、襟懷坦蕩,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和盛唐氣象。

澳洲光明網http://www.guangming.org/

*唐‧虞世南《詠螢》簡譯

的歷流光小,飄颻弱翅輕。恐畏無人識,獨自暗中明。

【注釋】的歷:鮮明的樣子。流光:光彩閃耀、輝映的樣子。無人識:無人知曉。意指不被重用。暗中明:腹中發光。暗中義指當朝的黑暗不明。

【譯文】我像那滿腹不怎麼鮮明卻暖暖含光的小流螢,輕鼓著微弱的翅膀飄來飄去。流光太微弱了恐怕他人看不清,所以獨自在黑暗中發出更閃亮更暖暖的含光。

【賞析】在詩中作者以自我擬比驕弱的螢火蟲,雖有才能也想為國盡力,但都無法被識用。所以自我比擬那小小流螢的暖暖含光,輕鼓著微弱的翅膀在黑暗的當朝中盡力的顯露自己,期待能被善用。整首詩作者坦示出有「懷才不遇」之感。

傳統中國文學http://www.literature.idv.tw/

*唐‧李商隱《蟬》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注解】:

1、本以兩句:古人誤以為蟬是餐風飲露的。這裏是說,既欲棲高處,自難以飽腹,雖帶恨聲,實也徒然。

2、一樹句:意謂蟬雖哀鳴,樹卻自呈蒼潤,像是無情相待。實是隱喻受人冷落。

3、薄宦:官卑職微。

4、梗猶泛:這裏是自傷淪落意。

5、蕪已平:荒蕪到了沒脛地步。

【評析】:

這首詩借詠蟬以喻自身的高潔。前半首聞蟬而興,重在詠蟬;它餐風飲露,居高

清雅,然而聲嘶力竭地鳴叫,卻難求一飽。後半首直抒己意,他鄉薄宦,梗枝漂流,

故園荒蕪,胡不歸去?因而聞蟬以自警,同病相憐。

全詩層層深入闡發主題:“高難飽”,鳴“徒勞”,聲“欲斷”,樹“無情”,怨之深,恨之重,一目了然。實屬“詠物”佳絕。

Happy Funny Land http://happyfunnyland.com/

*唐‧賈島《病蟬》

病蟬飛不得,向我掌中行。折翼猶能薄,酸吟尚極清。

露華凝在腹,塵點誤侵睛。黃雀並鳶鳥,俱懷害爾情。

一生窮愁潦倒的賈島,以病蟬自況,這是他才高命蹇的喟歎,病蟬的“折翼”、“酸吟”喻仕途的坎坷、生活的窮酸,儘管貧賤,仍能不以俗厚而自薄,不墜污濁而自清,然而就是這樣他也生活得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因為有“黃雀”與“鳶鳥”這樣的險惡勢力。一個奔波輾轉、潦倒淹蹇的窮酸書生相躍然紙上。

綜上所述,聞見蟬聲是物色感于外,喜怒哀樂是情動于中,兩相遇而發為歌詠。如風水相遭,自然成文;似泉石相舂,自然成響。詩人在這一蟬一我、亦蟬亦我的詩境中,達到了物我互釋的完美融合。儘管蟬在唐詩裡有著不同的意象特徵,形態各異,但都神形兼備,詩人借助這些不同的意象,或表達高尚的情懷,或抒發滿腔的悲憤,或感慨歲月流逝,或觸發悲秋思緒,無論是娛情還是抒憤,正是這只小小的鳴蟬,唱響著唐詩那意境深遠的神韻。

國學網http://www.guoxue.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