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24日 星期一

98(2)古典詩選共同筆記(2010.03.12)

●歷代對李白的評價:

★詩之風格:詩風豪邁,熱情奔放,富有想像力,飄逸自然。

★藝術特點:李白的詩歌善於運用豐富的想像,奇幻的神話傳說,來表現他的思想感情,對理想的追求及對黑暗現實的矛盾心情。

★文學地位:李白的詩歌是珍貴的世界文化遺產,把屈原開啟的中國浪漫主義詩歌傳統推上了新的高潮,有「詩仙」之稱。

★李白詩歌對後代產生深遠影響,唐代韓愈、李賀,宋代歐陽修、蘇軾、陸游,明代高啟,清代屈大均、黃景仁、龔自珍等著名詩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向李白詩歌汲取營養,受其影響。

★唐代:

韓愈:「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杜甫: 「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宋代: 王安石(王介甫)評李白:見識汙下(謂其文除了酒及女人外更無他物),安石論詩,對李白不甚上眼,以為他「十有九首做婦人語」。

蘇東坡(蘇軾評李白:俊發豪放,華而不實,不知義之所在。談遊俠,白晝殺人不以為非。

★清代: 龔自珍評李白:莊(莊子)屈(屈原)實二,不可以并。并之以心,自白(李白)始。儒(治國)仙(煉丹)俠(遊俠)實三,不可以合,合之以為氣,又自白始。

儘管各朝各代對李白褒貶不一,但可確定的是,李白創造了一個」奇」的典型。「奇」的典型,顯露在李白詩作中。其詩透著神異色彩,是一奇;其心境如天之才,又是一奇。又李白詩作跟自身有緊密關聯,故一般文人是無法模擬李白的文章。

●蜀道難創作時期與動機:

★創作的時間點,有許多爭議。

1. 李白初自蜀至長安前所做:孟棨本事詩、王定保遮言

2. 范攄雲溪友議:「李太白作蜀道難,乃為房杜之危也。」然,按孟棨所記,此詩作於天寶初期,而房杜之危在至德肅宗時,不可信

3. 諷章仇兼瓊:與章仇兼瓊出任節度使時期不符,應是宋人的一種推測。

4. 蕭粹可:安史之亂,天子幸蜀所作。

★所寫的對象,也有許多爭議。

1.范櫖:為房(房琯)、杜(杜甫)之危也。

2.沈括:刺章仇兼瓊。

3.洪駒父:同沈括。

4.黃庭堅:同沈括。

《蜀道難》,樂府《相和歌辭》調曲名,這首詩的創作時間當不晚於天寶十二載。李白襲用樂府古題,以豐富的想像著力描寫秦蜀道路上奇麗驚險的山川,從而抒發對社會的憂慮與關切。

王運熙《談李白的〈蜀道難〉》一文,據《河嶽英靈集》的編集年代,推斷《蜀道難》創作至遲在天寶十二年(西元753年)前,證明蕭士贇諷玄宗奔蜀說不可信。認為《蜀道難》是李白在長安送友人入蜀之作,採用樂府舊題,描繪蜀地道途艱險和環境險惡,希望友人不要久留蜀地。

顧永華《〈蜀道難〉別無寓意說補正》一文,認為《蜀道難》是李白天寶元年剛到長安之作。

認為《蜀道難》以浪漫主義手法,通過由秦入蜀道路奇險壯麗景色的描繪,唱出了時代聲音,

顯示了盛唐詩人特有的胸襟氣質,表達了「居安思危、防險戒逸」的嚴肅思想,乃為本詩的主旨。

鍾文的《對〈蜀道難〉主題的不同見解》,對近幾年的討論作了綜述報導,歸納為四種觀點:

(一)《蜀道難》寄托著對仕途坎坷的感慨。

(二)《蜀道難》是對時弊的無情揭露和辛辣諷刺。

(三)《蜀道難》的作意是送友人入蜀。

(四)《蜀道難》的主旨是極寫雄峻險奇的蜀中山川之美。

這些觀點可分二類,前二種說法為一類,認為是有寓意的。

後二種說法為一類,認為是沒有寓意的。

●蜀道難的文章分析:

★〈蜀道難〉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揉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盤盤,石步九折索岩巒。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歎。

問君西遊何時還,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砅厓轉石萬壑雷。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

這首《蜀道難》,七言句不到一半,其餘大半是不拘一格的雜言句。長篇的詩,不論歌行或排律,換韻的地方一般總是思想內容分段的地方。

第一段以「天」字起韻,連押五韻。「噫籲戲!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雖然分二行寫,實在只是一句。全詩一開頭就用三字驚歎詞「噫籲戲」,而「於戲」是「嗚呼」的古代寫法。詩的創作方法,完全用賦體。全詩都是誇張地描繪蜀道的危險,行旅的艱苦。第一句先提綱總述:由於山路既高且危,所以蜀道之難比上登青天還難。以下四句,從蜀國古代史講起。

李白節取了兩位蜀王的名字,說蜀國的開國史多麼悠遠。「茫然」是悠久不可知的意思,太白山,或稱太乙峰,是秦嶺的主峰,峨眉是蜀中大山。這兩句說:從太白到峨眉,只有一條狹窄而危險的小路。因此,秦蜀之間一向無人來往。 《蜀王本紀》又記載了一個關於蜀道的神話。李白運用這個神話的母題,寫了第五韻二句:「地崩山摧壯士死」,也可以說是指五丁力士,也可以說是指成千累萬為開山辟路而犧牲的勞動人民。他們死了,然後從秦入蜀才有山路和棧道連接起來。第一段詩到此為止,用四韻八句敍述了蜀道的起源。

第二段共用九個韻,描寫天梯石棧的蜀道。「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這一句就是說:上面有連太陽都過不去的高峰。「高標」是高舉、高聳之意,但作名詞用,因而可以解作高峰。這首詩,以神奇莫測之筆,憑空起勢。從蠶叢魚鳧說到五丁開山,全用渺茫無憑的神話傳說,烘托奇險的氣氛。高標插天可以使「六龍回日」,也是憑藉神話來馳騁幻想。

以下又用黃鶴、猿猱、悲鳥、子規作誇張的點綴,然後插入脅息、撫膺、凋朱為的為述,作為全詩的骨幹。「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詩句在篇中三次出現,迴旋反復。 李白一生並未到過劍閣,這篇詩完全是憑傳說想像落筆。正因為如此,他的胸懷、性格在這裏更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現。 殷璠《河岳英靈集》說這首詩「可謂奇之又奇,自騷人以還,鮮有此體」。正反映了同時代人對這首詩的驚奇讚歎。就在蜀道暢通的今天,它仍然是具有歷史價值和美學價值的不朽傑作。

●比較送友人入蜀與蜀道難:

★樂府古題的蜀道難 → 功名之路的難,在樂府古題中,蜀道難實際上是將求取功名之難比作如登蜀道一般。

★〈送友人入蜀〉─李白

見說蠶叢路,崎嶇不易行。山從人面起,雲傍馬頭生。

芳樹籠秦棧,春流繞蜀城。升沉應已定,不必問君平。

按:君平為一蜀道士,能通天文。(算命仙)

〈送友人入蜀〉是一首以描繪蜀道山川的奇美著稱的抒情詩,此詩風格俊逸而清新,前人推為「五律正宗」。為天寶二年(西元743年)李白在長安送友人入蜀時所作。

「見說蠶叢路,崎嶇不易行」:送別友人時親切叮囑:蜀道難行。以平緩語調說出,真摯而懇切。

「山從人面起,雲傍馬頭生」:山崖從緊靠臉的地方向上直衝雲端;騎著馬好像在騰雲駕霧。

「芳樹籠秦棧,春流繞蜀城」:棧道一邊懸空、一邊靠峭壁,道旁沒有樹木。山上的花樹向下籠罩著棧道。

「升沉應已定,不必問君平」:李白在臨別時意味深長的告誡朋友:個人的官爵地位是命中的安排、早有定局,不必去問像嚴君平那樣的善於卜卦的人。言語間循循善誘,語短而情長。

從〈送友人入蜀〉一詩,又可與課本p41頁陰鏗所作之蜀道難作比較。

陰鏗<蜀道難>詩中說道:「蜀道難如此,功名詎可要。」寫的非常明白,明指求功名便如登蜀道一般。

李白〈送友人入蜀〉則是將之隱約,而說「升沉應已定,不必問君平。」將意境又帶到更遠的境界。

●比較劍閣賦、蜀道難、送友人入蜀:

★同:皆出現「危」的意象、想念對方,期望對方歸來的心情。

★異:<送友人入蜀>中較有明顯的「功名難求」。

●李白<行路難>:

★李白〈行路難〉→仿鮑照〈行路難十八首〉,以世俗之路→喻求取功名之路。

〈行路難〉三首 (其二)

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羞逐長安社中兒,赤雞白雉賭棃粟。彈劍作歌奏苦聲,曳裾王門不稱情,准陰市井笑韓信,漢朝公卿忌賈生。君不見昔時燕家重郭隗,擁篲折節無嫌猜,刻辛樂毅感恩分,輸肝剖膽效英才。昭王白骨縈蔓草,誰人更掃黃金臺。行路難,歸去來!

較送友人入蜀又更明白指出「不得志」。例如:「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

篇末的「行路難,歸去來」,只是一種憤激之詞,只是比較具體地指要離開長安,而不等於要消極避世,還抱有東山再起的理想。

行路難創作背景:天寶元年(西元742年),李白奉詔入京,擔任翰林供奉。可是入京後,卻沒被唐玄宗重用,還受到權臣的讒毀排擠,兩年後被「賜金放還」,變相攆出了長安,被迫離開長安時,李白感歎人生道路上的艱難險阻。朋友們都來為他餞行,求仕無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艱難,滿懷憤慨寫下了此篇《行路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