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講:唐詩中的有情世界──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由春、江、花、月、夜,五個元素組成。
●春江花月夜
作者張若虛,至今少有作品傳世,因此中國文學史上有「孤篇橫絕」之稱。老師首先談及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並且請同學背誦,原因有二:一、此詩具有經典的唐詩色彩(盛唐);二、意境用語皆美,值得背誦。不論從文字或音韻、音節構成的角度上來說,都是一首充滿具代表性的唐詩作品。其名篇:「春江花月夜」篇名中每一個字都是他所刻劃的主題。 一般來說,將此詩每四句分為一段,用以方便討論,共有九段。每個段落都有平聲或仄聲韻,有聲音的大小、洪亮、細微的分別。首段首句中出現「春江」,次句出現「月明」,末句則再度出現「春江」與「明月」。因此,我們要來討論「月」這個主題在唐詩其他作品中是如何呈現的。
●望月懷遠(《唐宋詩舉要》P‧411)
這首詩乃是張子壽所作,就是大家熟知的張九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每逢中秋佳節,此詩前二句便會被廣為運用。張子壽為初唐時期的詩人,而先前提及的張若虛則是盛唐詩人,可知「月」這個主題,乃至「明月」一詞,在唐詩中所象徵的重要傳統與特色。月亮主題,其實就是「分別」的主題。吉川幸次郎曾在其重要論述〈推移的悲哀〉中說到,這個分離/分別,就是「無常」。代表一種時間移動的悲哀,月亮圓缺則象徵事物從圓滿到不圓滿的過程。
此詩標舉了另外一個重要的唐詩主題,「思婦」與「遊子」。這個主題對照的正是空間與距離的隔閡,配合上述月亮、分別、無常、時間移動的悲哀,多次在唐詩作品中出現。 以張九齡(張子壽)名作「望月懷遠」做比較,「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有情人在漫漫長夜中,越發感受到空間的阻隔,但可藉由一同看著天上的明月感受到彼此的存在,望月懷遠中的月,和春江花月夜中的月,同樣是「暖月」的意象。相對而言,漢代文人多喜歡描寫悲,到了唐代,文風漸漸有不同的轉向。有人認為漢朝的文學常以風雲來作為無法控制情勢、無常人生的意象,而唐朝的文學也用了江月之恆長來描寫感情氛圍下的一種時空的距離感。
●代悲白頭翁(一作白頭吟) (見補充講義P‧1)
作者劉希夷為初唐人,是個奇特的詩人,雖身在唐朝但詩風不似唐人,反而作品中多關注漢魏六朝或樂府民歌的主題。 而補充講義提到,劉希夷曾說過「既而悔之,我此詩似讖」(詩讖指的是詩人所做的詩應驗在自己身上),收錄在唐人軼事彙編裡。劉希夷的(覽鏡)也是嘆惜著青春一去不復返,在覽鏡的同時,發現生命已逐漸走下坡。在(白頭翁)裡有一詩句「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表達出時運交替、人事皆非的感嘆。他人在唐代,心卻一直留戀著過往。
「已見松柏摧為薪,更聞桑田變成海。」松柏長青的典故出自古代松柏植於富家望族前,多用做墓樹,既然如此為什麼會把松柏都弄成柴火?那就是因為家道中落的關係。而桑田為何會變成海呢? 此詩句講大自然的變化是快速的,相對於人的存在何其渺小。 接下來的「古人無復洛城東,今人還對落花風」,此詩句藉由古今的對比鮮明的對照出世代凋零之感。 又其中詩句「光祿池台開錦繡,將軍樓閣畫神仙」前一句引用王根(光祿勳卿),後一句引用梁冀等歷史典故,從歷史的教訓去反省人生的無常。
再如「宛轉娥眉能幾時,須臾鶴發亂如絲」喻女子及男子的容貌隨歲月增長漸蒼老,青春是會消逝的;「但看古來歌舞地,惟有黃昏鳥雀悲。」與劉禹錫─《烏衣巷》:「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意趣相似,皆指現今只有黃昏鳥雀飛,感嘆所有的繁華都隨著時間的流轉而沒落,劉希夷對人生無常的主題之著迷在此也可見。 另外〈董嬌嬈〉中的「何時盛年去,歡愛永相忘」,主要意指有曾經愛你的人永遠忘記你,及人與人之間的情份短暫,沒有永恆的人事物,但不要妄自菲薄,因為時間是公平的。將此詩與〈董嬌嬈〉比較,可發現其主題相當類似,一言以蔽之,「不能擁有永遠的青春/永恆」,亦足以驗證劉希夷此詩關注的主題,確實跟唐代詩人有所不同。
老師說,綜合讀一個作者同期的作品,可以找到其創作的主題脈絡;而綜合讀一個作者不成功或不成熟的作品,更可以發覺那些成熟名篇之美、之優。從劉希夷這些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他所關注的主題乃至於詞彙,都曾經反覆出現在各個作品當中。 而唐詩到什麼時候才走出這個「悲哀」的主題呢?
(見補充講義P‧2)杜甫〈春日江村五首〉中「乾坤萬里眼,時序百年心」與蘇軾〈孫莘老求墨妙亭詩〉中「後來視今猶視昔,過眼百世如風燈」,可以看到,這兩段詩代表唐詩的眼(視野)打開了。孫莘老,本名孫覺,他收藏許多碑刻,為何收藏呢?求的正是「不朽」。
●自君之出矣(《唐宋詩舉要》P‧749)
這是張子壽的另外一首詩作,此篇與〈望月懷遠〉的意旨相同。但我們要討論的是「自君之出矣」的來源。這些詩作在講義第一講裡面,我們可以發現,在補充講義的參考資料裡,有許多人寫過「自君之出矣」的相關作品,而主題正如我們剛才討論過的,是「思婦」與「遊子」的主題。劉希夷也常關注在這類的題材上,他寫過(春女行)、(公子行),並著迷於代言體。
→代言體:將作者自己比擬成文中所描述的對象的體例。 如(代悲白頭翁)、(代閨人春日)。
●春江花月夜(回到講義第一講)
回到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接下來我們要探討的是「春江花月夜」這個主題的相關作品。這個主題來自吳聲歌曲,所謂的吳,就是南方,因此可視為南方的文學傳統,所以「春江花月夜」是南方的文學傳統中的一個主題。下一堂課,我們就要來探討與「春江花月夜」過去相關的作品,皆為五言,這些傳統為何沿襲至張若虛的文章中,成了七言的作品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