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若虛生平:
1. 吳中四仕:即張若虛與賀知章、張旭、包融四人,賀與張旭在杜詩中以癲狂、自由、淡泊名利著稱。
2. 由其他三仕推敲,可知張若虛活躍年代約在西元660~720年,其他僅知張應為揚州人,曾任袞州兵曹。
3. 因其生平缺乏記載,所留作品僅存〈春江花月夜〉、〈代答閨夢還〉,造成解讀之困難。
二、《春江花月夜》選錄狀況:
1. 清‧彭定求、沈三曾等編《全唐詩》:錄張若虛二詩--《春江花月夜》、《代答閨夢還》。
2. 唐、宋選集:張若虛才秀人微,唐宋當代不以為好,完全不錄。
3. 宋‧郭茂倩《樂府詩集》:因《春江花月夜》為樂府,故錄之。
4. 明代才被一些選輯收錄,但位置尷尬(例如明‧高棣《唐詩品匯》),清代後始聲名赫起,幾乎所有選本都選。
a.明萬曆18年,胡應麟《詩藪》:「《春》詩形似宮體,勝〈代悲白頭翁。〉(劉希夷作)」
b.清‧沈得潛《唐詩別裁》:「近王、楊、盧、駱(初唐四傑)之體」
c. 清‧王闓運:「用西洲格調,孤篇橫絕、竟成大家」、「宮體詩的波瀾」。
5. 近代:評價更高。
a. 民國‧聞一多《宮體詩的自贖》:
「《春江花月夜》是詩中之詩、頂峰上的頂峰;有一種迅絕的宇宙精神在其中;描寫了唐詩的大意境。」
b. 民國‧李澤厚《美的歷程》:
「具有少年時代的憧憬與悲傷」、「走向成熟期的青少年,對人生宇宙初醒覺的自我意識。」
(盛唐浪漫的精神代表:少年的憧憬與悲傷、青春熱情的感傷,與六朝中年的悲愁不同。)
三、其他詠月作品:
1. 西元1976宋‧蘇軾40歲於密州寫《水調歌頭》: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無法相聚的悲哀)
↓(以理性克服)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將千百年來不斷訴說的事,用「千里共嬋娟」一句道盡了,用理性的口吻寫出無法相聚之悲哀,並提出「此事古難全」來釋懷。此句精神為歷代詩人所著墨,〈水調歌頭〉雖與〈春〉詩相隔四百餘年,卻有著同樣精神。)
2. 唐‧張九齡〈望月懷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張九齡為南方人,南方文學色彩濃厚,從民歌可考。 唐代為南北融合朝代,文學承漢魏六朝、融南北民歌。)
四、詠月民歌:
1. 〈子夜〉:「夜長不得眠,明月何灼灼。想聞喚散聲,虛應空中諾。」怨月太亮干擾了睡眠,對月說話如同對著思念之人,似乎聽見他回應。
2. 謝莊〈月賦〉:「美人邁(遠)兮音塵闕,隔千里兮共明月。」也描述到跟〈春〉詩一樣的景況。
3. 唐‧張九齡〈自君之出矣〉P.411
本樂府民歌,多白描為主,後經文人潤飾,多帶婉約。這是一首關於思念的詩,內涵譬喻:張九齡將自己比擬為月光,因思念而「夜夜減輕輝」。
五、《春江花月夜》題解:
1. 春、江、花、月、夜為中國人認為最美意象之結合。
2. 南朝民歌分為吳歌、西曲,漢武帝命樂府采詩所輯,後稱為樂府詩:
a.吳歌:長江下游詩歌之總稱,如:張若虛(揚州人)《春》詩即據吳歌 所作。
b.西曲:長江上游詩歌(洞庭湖一帶)
3. 《春江花月夜》乃宮體詩舊題,陳後主據吳聲所作:
宮體詩:聲色、糜爛、華麗、艷情為其特色,在現代文學史中不被肯定。(如隋煬帝《春》中「漢水游女、湘川兩妃」,其中二妃贈佩乃引楚辭意象、浣紗人引自民歌)、(文學史通常根據唯物主義的標準,與民生相關詩歌評價較高。)
4. 晚唐詩部分回歸綺靡情調,為晚唐詩一特色,如:溫庭筠《春江花月夜》
5. 唐‧張子容的《春江花月夜》中,全詩包含題旨五意象,有艷情傳統,結合南朝至隋朝詩歌遇仙情調。前四句是月光隨波擺盪的描繪,後兩句浣紗人延續宮體詩的情調。
6. 月與季節:春月:溫暖明亮而飽滿;秋月:含相思之意帶寒霜。
六、《春江花月夜》逐句賞析:
1.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顯示一種雄偉意象:宇宙裡每一條江水都倒映月光,將詩人個別感受(樂府傳統)化為普遍性,即--「千江有水千江月」;其中「生」字富生命性。
2. 江流宛轉遶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裡流霜不絕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甸」:沙洲,此指有香氣的沙洲,帶出「花」的元素。
「霰」:在高空中的水蒸氣遇到冷空氣凝結成小冰粒,多在下雪前或下雪時出現。(漢語辭典:http://tinyurl.com/y9zp3z6)詩的意境由海口轉入河流、開花的沙洲,以霰來描寫薄霧般的月光,月光如霜,覆蓋了沙洲。(月光如霜乃盛唐特色)
補充:蘇軾《永遇樂》:月光如霜(月照之物如結霜般),好風如水,清景無限。
3.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彷彿萬物皆籠罩在月光一色中,藉江、月、人提出時間問題。(皎皎取自民歌。)
蔣勳:「唐人認為人的生命與宇宙相關,人渺小而宇宙廣大。」
4.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祇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有另一版本為「江月年年望相似」由宇宙不變觀人生之短,然唐人的自負認為江月所等待的是自己。
比較:《董嬌嬈》
同:宇宙之無窮矣
異:生命雖短但年復一年重來。(由悲觀轉樂觀)
月與人的關係乃唐人喜愛的寫作方式,如:唐.李白《把酒問月》--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只因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裡人。
5.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由白雲和青楓浦帶出時空觀,青楓浦更富民歌中碼頭-離人意象,後二句進入代(離人思婦)言體且具有情節。詩意位置明顯在南方水域。
6.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玉戶簾中卷不去,擣衣砧上彿還來。擣衣指把厚重的棉被拿出來,彈打棉絮,亦暗示秋天的即將來臨,增添思婦獨守的悲涼感。
參考唐‧李白:「長安一片擣衣聲。」
7.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同望一月卻不能相見的悲哀,希望如同月光般照著思念之人。鴻雁魚龍為唐詩常見意象,強調一種人生的偶然性,如:宋.蘇軾〈和子由澠池懷舊〉: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非鴻踏雪泥,泥上偶然流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宋.《傳燈錄》:「雁過長空,影沉寒水;雁無疑蹤之意,水無沉影之心。」
補充:蔡琴〈月光〉:
到那時請讓花草的幽香,隨著你,月光陪在他的身旁,隨著你;飄在他斑白的髮上。
蔡琴〈天台上的月光〉:
我沿著你的心門外輕輕走,不會打擾你的夢,我已經不再要求太多,只要你還能夠記得,偶而能想起心門外的我。今晚有淺淺的風,難道他還記得你和我流失的歡樂?但願能與你同做一個夢,多少花落夢中。
8.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9.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七、《春江花月夜》結構分析:
1. 張若虛所做《春江花月夜》樂府與他人所作有極大不同,加入新元素,並改五言為七言、改短篇為長篇、改艷情傳統為離人思婦。
2.改短篇為長篇,其控制結構因素由聲音開展:
a.將全詩分為九部分,其押韻為平仄平仄平平平平仄,每部分第三句韻腳皆與整句韻腳平仄相反,讀來有規律又不死板,且將短篇相扣唯一長篇。
b.在韻腳的設定上,前四段由宏亮轉細微,並以之凸顯問句;而後又轉細微為宏亮。
3. 在段落大意的扣連上,前四段著重宇宙人生問題(盛唐特色),宇宙(江與月)何時始;後五段則著重在人世間的關照,以民歌遊子思婦的手法書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