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解的篇章:王勃〈山中〉p.747、張道濟(張說)〈蜀道後期〉p.748、蘇廷碩(蘇頲)〈汾上驚秋〉p.748、漢高祖〈大風歌〉、漢武帝〈秋風辭〉、李嶠〈汾陰行〉、李白〈太原早秋〉
▲ 主題:唐詩中的時間
▲用詩歌來證明歷史,以詩證史–陳寅恪。
◆汾河-時間之河,欲從兩京通往東北時,其河谷是為要道。漢武帝、隋煬帝、唐玄宗等君王皆曾顧汾河而嘆。汾河自漢武帝開先以來,亦成了各朝君王祭祀后土之處。漢武帝和蘇廷碩兩人嘆詠汾河的詩中皆有風吹白雲之句,意謂自身命運不受控制;漢武帝的〈秋風詞〉中更有感嘆人生在壯年之後便開始走下坡,權力、佳人,也不過是人生中的一時之景,無法恆久擁有。天寶年末,唐玄宗登樓望月時,一旁的梨園子弟有唱李嶠詩者,其詩中亦有以汾河為題嘆秋之句:「不見祇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飛」,同樣是道出滄海桑田,榮華一瞬,人世寂涼的作品,令玄宗曾二度讚嘆「李嶠真才子也」。
★河汾:河指黃河,汾指汾河。
★漢武帝在汾河上得寶鼎。
▲對「風」、「雲」的意象:注意風的意象(從漢魏六朝以來便經常使用);「月、長江」則是唐朝以來新的普遍取用意象,而漢代起中國詩人就很喜愛使用白雲的意象,用來表示自己所無法掌握的事物。
◆〈汾上驚秋〉:蘇頲在汾河上感受秋天,因其交通要道,見之更感時間強大力量。「驚」之感受,在三四句可見。感受時間上的力量。
★注意〝驚〞字的意涵。
★唐玄宗開元十一年祭后土於汾陰→覺得盛年、榮華不復存在。
★張說、蘇頲齊名,兩人皆是當代重要文臣。
★蘇頲活躍於西元670~727年之間。
◆〈大風歌〉:漢高祖被無法控制的天氣所感,包含震撼、害怕,從前君王也已感受過,榮華不是永遠存在的事物。(大風歌)表現出漢高祖頂端之後擔憂其瓦解。
★「大」(悲感)風起兮雲飛揚;漢高祖寫完不久就死了。
★注意〝加〞字的意涵。
◆〈秋風辭〉:漢武帝在春天所寫的。表現出漢魏藉風吹白雲表現出人不能控制自己命運的哀傷,感受到自己將如雲一般隨風聚散。
★宋玉《九辯》→悲秋的傳統;宋玉:「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
★汾河→通往北方的孔道。
★張說、柳宗元皆得江山之助;小丘也得柳宗元之助。
★《唐宋詩舉要》:注意「天寶」這個時間點。
★漢魏六朝流行五言的作品。
◆〈太原早秋〉:句中「汾水」意涵心繫回長安、洛陽的道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